《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有一個專屬名詞叫“鷹視狼顧”,不過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意為目光銳利,為人狠戾。據說曹操就曾看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以警惕后人要提防司馬懿,但曹丕和曹睿都沒能除掉他,結果曹魏果然亡在了司馬家手上。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鷹視狼顧”,就和司馬懿還有曹睿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相關人物分別為曹睿、王朗、華歆和司馬懿。原文如下:
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睿乃降旨,欲興兵御駕親征。忽班部中閃出大將軍曹真奏曰:“不可。文皇帝托孤于臣等數人,是知司馬仲達無異志也。今事未知真假,遽爾加兵,乃逼之反耳。或者蜀、吳奸細行反間之計,使我君臣自亂,彼卻乘虛而擊,未可知也。陛下幸察之。”
睿曰:“司馬懿若果謀反,將奈何?”真曰:“如陛下心疑,可仿漢高偽游云夢之計。御駕幸安邑,司馬懿必然來迎;觀其動靜,就車前擒之,可也。”睿從之,遂命曹真監國,親自領御林軍十萬,徑到安邑……(司馬懿)至睿車前俯伏泣奏曰:“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有異心?必是吳、蜀之奸計。臣請提一旅之師,先破蜀,后伐吳,報先帝與陛下,以明臣心。”睿疑慮未決。華歆奏曰:“不可付之兵權。可即罷歸田里。”睿依言,將司馬懿削職回鄉。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采納參軍馬謖的反間計,命人在鄴城城門張貼偽造的司馬懿舉兵謀反的告示。曹睿聞訊后大驚失色,召集文武商議對策。大臣華歆和王朗都認為應該盡早除掉司馬懿,而曹真卻認為此事很可能是東吳或蜀漢的反間計,提醒曹睿慎重行事。最終,曹睿與司馬懿見面,雖然知道這是吳、蜀的奸計,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將司馬懿削職為民。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鷹視狼顧”,意為形容目光銳利,為人狠戾。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提到的司馬懿“鷹視狼顧”之事,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不過,提及此事的并非是華歆,而是曹操。據《晉書?宣帝紀》載:“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此后,曹操又夢見三馬同槽,擔心司馬懿一家必將禍亂朝政,因此提醒兒子曹丕要提防司馬懿。不過,曹丕對司馬懿非常信任,對父親的提醒并不在意,司馬懿也得以在曹丕時期飛黃騰達。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參軍馬謖提出離間曹睿與司馬懿關系之事,并非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情節。首先,這一故事并不見諸于歷史。雖然曹操擔心司馬懿,但曹丕卻對司馬懿非常信任。司馬懿也曾在曹丕、曹植之間的立嗣之爭中為曹丕出謀劃策,他又怎么會出現如小說所言的在告示中宣稱支持曹植一說呢?這顯然不合邏輯。
此外,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曹睿也從未將司馬懿削職為民之事。按照《三國志》及《晉書》相關傳記的記載,曹丕在臨終時,將司馬懿委以托孤之臣的重任,命其輔佐兒子曹睿。曹睿繼位后,對司馬懿信任有加,命其都督荊州和豫州,抵御東吳,也從未對司馬懿有過懷疑,更沒有將其削職為民。
既然如此,小說作者為何設計出這樣一個故事情節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是為了突出馬謖的才能,為諸葛亮后來讓馬謖鎮守街亭埋下伏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也只能讓司馬懿被馬謖算計,差點讓其丟掉性命。
本文標題:鷹視狼顧什么意思?鷹視狼顧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