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若無人什么意思?傍若無人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張飛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將,實際上這是對張飛最大的誤解。歷史上真實的張飛,其實是一名智將,從演義中就能看出,張飛的計謀幾乎每次都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漢中之戰時期,張飛對上張郃,兩人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將領,但張飛卻來了一招誘敵之計。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傍若無人”,就和此次戰役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傍若無人什么意思?傍若無人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回,發生在漢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張飛、張郃、劉備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飛使軍人百般穢罵,郃在山上亦罵。張飛尋思,無計可施。相拒五十余日,飛就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于山前辱罵。玄德差人犒軍,見張飛終日飲酒,使者回報玄德。玄德大驚,忙來問孔明。孔明笑曰:“原來如此!軍前恐無好酒;成都佳釀極多,可將五十甕作三車裝,送到軍前與張將軍飲。”玄德曰:“吾弟自來飲酒失事,軍師何故反送酒與他?”孔明笑曰:“主公與翼德做了許多年兄弟,還不知其為人耶?翼德自來剛強,然前于收川之時,義釋嚴顏,此非勇夫所為也。今與張郃相拒五十余日,酒醉之后,便坐山前辱罵,傍若無人:此非貪杯,乃敗張郃之計耳。”

玄德曰:“雖然如此,未可托大。可使魏延助之。”孔明令魏延解酒赴軍前,車上各插黃旗,大書“軍前公用美酒”。魏延領命,解酒到寨中,見張飛,傳說主公賜酒。飛拜受訖,分付魏延、雷銅各引一枝人馬,為左右翼;只看軍中紅旗起,便各進兵;教將酒擺列帳下,令軍士大開旗鼓而飲。有細作報上山來,張郃自來山頂觀望……郃曰:“張飛欺我太甚!”

傍若無人什么意思?傍若無人典故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飛與張郃在漢中遭遇。張飛連番發動進攻,張郃卻拒不出戰,據險而守,令張飛無可奈何,兩軍因此而對峙了五十多天。張飛靈機一動,想出一條計策,每天在大營中飲酒作樂。劉備得知這一消息后大驚,連忙找來諸葛亮詢問。諸葛亮認為這是張飛的誘敵之計。劉備依然不放心,派魏延以送酒的名義來到張飛軍中。張郃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隨即派兵進攻張飛,最終被張飛擊敗。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傍若無人”,意為好像旁邊沒有人在。形容神情態度高傲自如。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后漢書?延篤傳》中的“雖漸離擊筑,傍若無人,高鳳讀書,不知暴雨”。

小說中提到的這場張飛與張郃之間的較量,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據《三國志?張飛傳》載:“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余日。飛率精卒萬余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余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傍若無人什么意思?傍若無人典故介紹

說到此次張飛與張郃的較量,在歷史上被稱之為“三巴之戰”,據《三國志?黃權傳》載,在益州爭奪戰結束后,黃權就向劉備提出過這樣的建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此后,劉備派遣張飛和黃權進入三巴地區,黃權所部與曹操所任命的三巴地區少數民族首領樸胡交鋒,而張飛則在宕渠與張郃對峙。這也是張飛與張郃之間的首次較量。

關于此戰的詳細經過,在上面引用的《三國志?張飛傳》中已有介紹。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此戰也是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首戰,對于漢中之戰的走勢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如果張郃控制了三巴地區,益州將面臨嚴重威脅。反之,劉備可以利用三巴地區作為橋頭堡,向曹操占領的漢中發動進攻。劉備派出猛將張飛出戰,也足以說明對此戰的重視程度。

傍若無人什么意思?傍若無人典故介紹

盡管張飛在此戰中并非施展如小說所言的飲酒作樂誘敵的計策,但此戰的兇險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面對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張飛的進展并不順利,雙方惡戰五十多天。最終,張飛利用地形優勢夾擊張郃,獲得了此戰的勝利。

此戰結束后,張飛大為興奮,命人在當地一座名為八蒙山的山崖上刻下了一段銘文。據《方輿紀要》載:“廣安州渠縣即宕渠縣地。縣東北七里有八蒙山,八峰起伏,其下平曠十余里,江水環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煙霧蒙其上。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大破賊首張郃于八蒙’,飛所自題也。”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96
本文標題:傍若無人什么意思?傍若無人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