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待斃什么意思?坐而待斃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東漢末年,張松本是張魯的謀士,曹操擊敗張衛后讓張魯十分驚恐。此時張松便提議投降,但張魯就是不肯,此后張松給曹操寫秘信讓他趕快出兵,等于是出賣了張魯。最后張魯無奈只能投降,不過張松干了賣主求榮的事,曹操也并沒有因此對他進行獎賞,而是斬首示眾。這次介紹的成語“坐而待斃”就和張松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坐而待斃什么意思?坐而待斃典故介紹

楊松幫著曹操說話,終于幫曹操除掉了龐德這個障礙,后來張魯逃亡,楊松送密信給曹操,讓曹操速速進兵,他做內應。后來張魯出戰不利,再想退回城中,楊松卻閉門不納,于是張魯遂為曹操所降。

然而隨后呢?立了大功的楊松卻被曹操拿到集市上給砍了頭,這或許并非是楊松賣主求榮的緣故吧。

楊松干的這幾件事情好歹也是見不得人的,固然是賣主求榮,然而趨利避害,拿到誰身上不會這樣做?再說了,人家楊松好歹是幫了自己個大忙,況且“內應”之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楊松幫了曹操大忙卻被曹操殺掉,如此一來,誰還敢再給曹操做內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發生在漢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張魯、張衛和曹操。原文如下:

坐而待斃什么意思?坐而待斃典故介紹

楊松曰:“不如開門投降。”張魯猶豫不定。衛曰:“只是燒了便行。”張魯曰:“我向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得達;今不得已而出奔,倉廩府庫,國家之有,不可廢也。”遂盡封鎖。是夜二更,張魯引全家老小,開南門殺出。曹操教休追趕;提兵入南鄭,見魯封閉庫藏,心甚憐之。遂差人往巴中,勸使投降。張魯欲降,張衛不肯。楊松以密書報操,便教進兵,松為內應。操得書,親自引兵往巴中。張魯使弟衛領兵出敵,與許褚交鋒;被褚斬于馬下。敗軍回報張魯,魯欲堅守。

楊松曰:“今若不出,坐而待斃矣。某守城,主公當親與決一死戰。”魯從之。閻圃諫魯休出。魯不聽,遂引軍出迎。未及交鋒,后軍已走。張魯急退,背后曹兵趕來。魯到城下,楊松閉門不開。張魯無路可走,操從后追至,大叫:“何不早降!”魯乃下馬投拜。操大喜;念其封倉庫之心,優禮相待,封魯為鎮南將軍。閻圃等皆封列侯。于是漢中皆平。曹操傳令各郡分設太守,置都尉,大賞士卒。惟有楊松賣主求榮,即命斬之于市曹示眾。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在定軍山一役中打敗張衛,又在南鄭收降龐統,令張魯非常驚慌。謀士楊松提出投降曹操,張魯卻堅決不肯。此后,張魯將南鄭倉庫的物品全部封存,自己逃往巴中。曹操進城后,又派人勸降。最終,張魯歸順曹操,手下文武都得到了曹操的封賞,為由賣主求榮的楊松被曹操斬殺。

坐而待斃什么意思?坐而待斃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楊松口中的“坐而待斃”,意為坐著等死。比喻遭遇危難而不采取積極的坐著等死措施。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后出師表》中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小說中提到的張魯封存倉庫物品之事,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張魯傳》載:“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這一舉動也令曹操大為欣喜,放棄了追殺張魯的念頭,派人進行勸降。最終,張魯歸順了曹操。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曹操將賣主求榮的張魯謀士楊松斬首示眾的情節,并非歷史的真實。事實上,楊松這個人物并不見諸史料,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藝術形象。這一情節與小說第五十七回中出現的苗澤這一形象一樣,都表現出曹操對賣主求榮之人的痛恨之情。

坐而待斃什么意思?坐而待斃典故介紹

說到張魯這個人物,還有一件趣事。據《華陽國志》載,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兵進攻漢中,張魯兵敗,被迫逃往巴中。此時,已經占領益州的劉備派人聯系張魯,希望張魯能依附自己。此時,張魯屬下的功曹閻圃表示:“贊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這就給了張魯兩個選擇,一是歸順曹操,二是投靠劉備。誰知張魯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毅然率部歸順了曹操。

張魯與劉備之前并無過節,為何張魯會選擇曹操而放棄劉備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兩個字:實力。雖然劉備占據了益州,但與強大的曹操相比,強弱分明。歸順了曹操,就意味著日后有了一個安身之地,再也不用擔驚受怕。而投靠劉備,一切就難說了。張魯的這番話如果被曹操和劉備聽到,估計曹操會哈哈大笑,而劉備只能低頭嘆息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97
本文標題:坐而待斃什么意思?坐而待斃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