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及掩耳什么意思?疾雷不及掩耳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赤壁之戰戰敗以后,曹操把重心放在了關中。211年7月,曹操親自領兵討伐馬超和韓遂的聯軍,最后馬超一方戰敗打算割地求和,但被曹操拒絕。此后馬超、韓遂敗走涼州,關中就此被曹操平定。同年10月,曹操任命夏侯淵繼續西征,最終徹底鏟除后患拿下涼州。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疾雷不及掩耳”,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來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疾雷不及掩耳什么意思?疾雷不及掩耳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發生在關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夏侯淵和張既。原文如下:

眾將皆問曰:“初賊據潼關,渭北道缺,丞相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遷延日久,而后北渡,立營固守,何也?”操曰:“初賊守潼關,若吾初到,便取河東,賊必以各寨分守諸渡口,則河西不可渡矣。吾故盛兵皆聚于潼關前,使賊盡南守,而河西不準備,故徐晃、朱靈得渡也。吾然后引兵北渡,連車樹柵為甬道,筑冰城,欲賊知吾弱,以驕其心,使不準備。吾乃巧用反間,畜士卒之力,一旦擊破之。正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疾雷不及掩耳什么意思?疾雷不及掩耳典故介紹

眾將又請問曰:“丞相每聞賊加兵添眾,則有喜色,何也?”操曰:“關中邊遠,若群賊各依險阻,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平復;今皆來聚一處,其眾雖多,人心不一,易于離間,一舉可滅:吾故喜也。”眾將拜曰:“丞相神謀,眾不及也;”操曰:“亦賴汝眾文武之力。”遂重賞諸軍。留夏侯淵屯兵長安,所得降兵,分撥各部。夏侯淵保舉馮翊高陵人,姓張,名既,字德容,為京兆尹,與淵同守長安。操班師回都,獻帝排鑾駕出郭迎接。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親征關中,在潼關一役中重創馬超、韓遂叛軍。對于曹操在此戰中所采用的戰術,不少文武非常不解,便詢問曹操。曹操將自己采用的大迂回、反間計等戰術一役進行了介紹和分析,眾將心悅誠服。此后,曹操命夏侯淵留守長安。夏侯淵又保舉張既為京兆尹,而自己一起鎮守西北地區。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口中的“疾雷不及掩耳”,意為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遮掩耳朵。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可見于《六韜》中的“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疾雷不及掩耳什么意思?疾雷不及掩耳典故介紹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曹操向眾將解釋戰術的故事情節,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這段話出現在《三國志?武帝紀》當中,與小說基本相似。面對兇猛彪悍的關中割據勢力,曹操避實擊虛,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對叛軍形成前后夾擊之勢,又施展反間計分化了馬超和韓遂,最后一鼓作氣重創叛軍。曹操的這段話語不僅是對關中之戰的總結,也是曹操軍事才能的真實寫照,體現了曹操的用兵特點。

不過,盡管曹操取得了關中之戰的大勝,但卻因為主力過早返回中原,也留下了不殺隱患。就在曹操離開關中不久,馬超死灰復燃,迅速占領了涼州州治冀城,西北亂局再起。幸好留守長安的夏侯淵臨危不懼,經過數年惡戰,不僅將馬超徹底趕出了關中,同時還一舉蕩平了盤踞西北三十余年的一個獨立王國。

疾雷不及掩耳什么意思?疾雷不及掩耳典故介紹

說起這個獨立王國,史料中留下的記載并不多。據《三國志?武帝紀》載:“初,隴西宋建自稱河首平漢王,聚眾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三國志?夏侯淵傳》稱:“初,枹罕宋建因涼州亂,自號河首平漢王。”從這兩段記載中可以,這個獨立王國的都城在涼州的枹罕,國王名叫宋建。這個王國自漢靈帝時期就已經建立,盤踞涼州一帶已有三十多年。

漢末西北地區形勢復雜,不僅讓宋建有了建號立國的機會,也令漢末朝廷無可奈何。因此,這個王國才得以生存三十余年。關中之戰結束后,夏侯淵留守西北,不僅將馬超趕出了關中,還對宋建進行了致命的打擊。據《三國志?夏侯淵傳》載:“太祖使淵帥諸將討建。淵至,圍枹罕,月余拔之,斬建及所置丞相已下。”至此,這個早在三國尚未形成時便已經建號立國的王朝終于土崩瓦解。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401
本文標題:疾雷不及掩耳什么意思?疾雷不及掩耳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