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資是曹魏后期重臣,曹睿病重孫資力薦曹爽為托孤大臣。不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后,原本應該會除掉站在曹爽一邊的孫資,但司馬懿并沒有這樣做,反而十分器重孫資,還將他官復原職。說明孫資的確是有過人之處,能在幾乎逼死的情況下獲得一線生機。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知難而退”,就和孫資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劉放傳》注引《孫資別傳》,時間是在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主人公是孫資。原文如下:
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昔武皇帝征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后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賊棲于山巖,視吳虜竄于江湖,皆橈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
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場,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帝由是止。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出兵到了南鄭,不少朝臣建議可以派遣大軍前去討伐,魏明帝曹睿也較為贊同這個意見,但孫資卻表示說:“以前武皇帝曹操征討南鄭,俘獲了張魯,并在后來的陽平之戰中轉危為安。隨后,他又親自率軍前去支援夏侯淵的部隊。他曾經多次說過:‘南鄭好事天然的牢獄,斜谷道則是六百里的石洞。’他的意思是說此處又深又險,非常高興能將夏侯淵的軍隊救出。武皇帝非常善于用兵,看到蜀賊盤踞于山陵地區,吳寇鼠竄于江海之間,每次他都繞而避之,為的是不讓將士們過于疲憊,不爭一朝一夕之短長。這就叫做了解勝利的方法就勇往直前,了解事情的困難則后退。
如今如果進軍到南征去征討諸葛亮,道路艱險,又要計劃如何調撥兵力來防御東吳的水軍,大約需要動用十五、六萬兵力,而且會勞師動眾,勢必造成天下騷動,將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卻是需要陛下深思熟慮。防御戰爭所需要的兵力,只要有進攻方的三分之一即可。如今只要動用原本鎮守西北的軍隊,分別任命大將據守要塞,就足以震懾強敵,讓將士們得到休息,百姓們也可以安然無事。數年之后,國力將越發強盛,吳兩國必然出現疲憊。”最終,魏明帝采納了孫資的建議。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孫資所提到的“知難而退”,意為作戰時應該劍技而動,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情,后來泛指知道事情的困難就避開或后退。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孫資是曹魏的三朝重臣,素以文武兼備著稱。魏明帝曹睿繼位后不久,諸葛亮開始發動北伐之戰。如何在廣袤的西北地區抵御諸葛亮的進攻,成了曹魏朝廷的一個難題。有不少大臣認為應該調集大軍主動發動攻勢,而孫資則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了一番透徹的分析。
孫資認為應該吸取當年曹操喪失漢中為教訓,在西北各戰略要地部署重兵,依險固守,消耗北伐大軍的有生力量。這個觀點后來也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贊同,成為此后曹魏帝國的國策,這便是所謂的“西守東攻”。其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諸葛亮北伐之戰的失利,就是因為曹魏的這一國策所致。
本文標題:知難而退什么意思?知難而退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