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盡忠什么意思?竭力盡忠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諸葛亮北伐出師不利,又多次敗在司馬懿手上。此后諸葛亮打算聯合孫權,對魏軍一并發起進攻。孫權答應諸葛亮的提議,但也告誡諸葛亮魏延此人心術不正,還說楊儀、魏延等都是小人也,一旦哪天諸葛亮不在,蜀漢內部必會大亂。孫權說這番話也是耐人尋味,不知是真為了諸葛亮好,還是想要趁勢打破人心。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竭力盡忠”,就和孫權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竭力盡忠什么意思?竭力盡忠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發生在費祎出使江東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費祎和孫權。原文如下:

權拆視之,書略曰:“漢室不幸,王綱失紀,曹賊篡逆,蔓延及今。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盡忠:今大兵已會于祁山,狂寇將亡于渭水。伏望陛下念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取中原,同分天下。書不盡言,萬希圣聽!”權覽畢,大喜,乃謂費祎曰:“朕久欲興兵,未得會合孔明。今既有書到,即日朕自親征,入居巢門,取魏新城;再令陸遜、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陽;孫韶、張承等出兵廣陵取淮陽等處:三處一齊進軍,共三十萬,克日興師。”

竭力盡忠什么意思?竭力盡忠典故介紹

費祎拜謝曰:“誠如此,則中原不日自破矣!”權設宴款待費祎。飲宴間,權問曰:“丞相軍前,用誰當先破敵?”祎曰:“魏延為首。”權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祎曰:“陛下之言極當!臣今歸去,即當以此言告孔明。”遂拜辭孫權,回到祁山,見了孔明,具言吳主起大兵三十萬,御駕親征,兵分三路而進。孔明又問曰:“吳主別有所言否?”費祎將論魏延之語告之。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卻在北原一役中被司馬懿擊敗。為了減輕戰場壓力,諸葛亮派費祎出使江東,希望東吳能在淮南一線發動進攻,牽制曹魏的兵力。孫權滿口應允,答應派遣諸葛瑾、陸遜等人出兵。在與費祎的交談之中,孫權指出,魏延心術不正,日后必定生亂。回到前線后,費祎將孫權此言轉告給諸葛亮。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這個在給孫權的信中提到的“竭力盡忠”,意為用盡氣力,竭盡忠誠。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屈原《卜居》中的“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

竭力盡忠什么意思?竭力盡忠典故介紹

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在北原遭曹魏大軍擊敗之事,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郭淮傳》載:“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蘭坑。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此戰也令諸葛亮戰前制定的北進戰略破產,只得固守五丈原,與司馬懿形成了長期對峙。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費祎出使東吳的故事情節,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三國志·費祎傳》載:“亮以初從南歸,以祎為昭信校尉使吳。孫權性既滑稽,嘲啁無方,諸葛恪、羊等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祎辭順義篤,據理以答,終不能屈。權甚器之。”當時,陪同費祎一起出使的還有蜀漢宣信中郎董恢。也正是在這次出使期間,孫權提到了魏延和楊儀。

據《三國志·董允傳》注引《襄陽記》載:“孫權嘗大醉問祎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于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

竭力盡忠什么意思?竭力盡忠典故介紹

對于孫權的這番言論,費祎錯愕不已,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幸好董恢及時出言化解。董恢告訴孫權,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只是私怨,并非有野心。“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孫權聽了董恢的這番解釋,一笑而過。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對于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孫權一清二楚。孫權防患于未然,盡早解決,否則后患無窮。等費祎和董恢回到蜀漢后,將此事告訴了諸葛亮。只可惜諸葛亮沒有聽從孫權的建議,在魏延和楊儀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等到諸葛亮病逝后,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激化,終于釀成大禍,最終以魏延被殺、楊儀自盡的悲劇告終。如果諸葛亮當初聽從了孫權的勸告,及早解決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這樣的悲劇就可以完全避免。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419
本文標題:竭力盡忠什么意思?竭力盡忠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