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漏盡什么意思?鐘鳴漏盡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田豫是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早年田豫跟隨劉備,后來因照顧母親選擇回鄉。此后跟隨公孫瓚,公孫瓚被擊敗后才正式加入曹操。田豫生活清貧,經常把朝廷獎賞的財物發給部下,而且收到贈禮也都登記入府,從不拿回自己家中,所以便有了“田豫儉素”這一說法。不過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是“鐘鳴漏盡”,也是和田豫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鐘鳴漏盡什么意思?鐘鳴漏盡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田豫傳》,時間是在曹魏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主人公名叫田豫。原文如下:

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戶。正始初,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領并州刺史。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寧肅,百姓懷之。徵為衛尉。屢乞遜位,太傅司馬宣王以為豫克壯,書喻未聽。豫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稱疾篤。拜太中大夫,食卿祿。年八十二薨。

鐘鳴漏盡什么意思?鐘鳴漏盡典故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魏景初末年,朝廷增加田豫的封邑三百戶,連同以前的合計五百戶。正始初年,田豫被晉升為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封振威將軍,兼任并州刺史。塞外各族都知道田豫的威名,不斷前來進獻財物給朝廷,州界內平靜整肅,百姓非常感激他。

后來,田豫又被調入朝廷擔任衛尉一職。他多次請求退休,太傅司馬懿認為田豫依然非常強壯,不予同意。田豫上書說:“年過七十的人還占據著官位,就像晨鐘已經敲響,漏水的壺也已滴完,但黑夜還沒有結束一樣,這是國家的罪人啊!”于是,他堅稱自己病重。后來朝廷下令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享受九卿的俸祿,于八十二歲時病逝。

鐘鳴漏盡什么意思?鐘鳴漏盡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田豫在上書中提到的“鐘鳴漏盡”,意為晨鐘已經敲完,漏水的壺也將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這也是由田豫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田豫是漢末幽州漁陽人氏,早年與劉備關系密切,并隨之來到豫州。后來因母親年邁,田豫回到家鄉,被公孫瓚任命為東州縣令。隨著曹操統一北方地區,田豫又在曹魏集團為官近半個世紀,歷任丞相府軍謀掾、南陽太守、護烏丸校尉、護匈奴中郎將、并州刺史等職,威震北疆,是曹魏帝國功績卓著的封疆大吏,深受百姓愛戴。

鐘鳴漏盡什么意思?鐘鳴漏盡典故介紹

除了政績卓著,田豫還有一大特點值得后人反思。當他年過七旬后,主動要求退休,甚至不惜假裝病重。他在給司馬懿的上書中有一句話可謂振聾發聵:“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421
本文標題:鐘鳴漏盡什么意思?鐘鳴漏盡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