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并進什么意思?水陸并進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北伐最大的敵人變成了司馬懿,實際上正史中諸葛亮北伐之戰并沒有遇見過司馬懿,兩人根本就沒有交手的機會。其實司馬懿在帶兵方面的才能根本沒辦法和諸葛亮相比,如果兩人真有交手恐怕歷史將會被改寫。但在演義里司馬懿成了最后的贏家。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水陸并進”,就和北伐一役有關,下面就來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水陸并進什么意思?水陸并進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發生在北原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懿、諸葛亮和王平。原文如下:

懿喚諸將議曰:“孔明如此設施,其中有計:彼以取北原為名,順水來燒浮橋,亂吾后,卻攻吾前也。”即傳令與夏侯霸、夏侯威曰:“若聽得北原發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擊之。”又令張虎、樂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橋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順水而來,可一齊射之,休令近橋。”又傳令郭淮、孫禮曰:“孔明來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營,人馬不多,可盡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黃昏時分,必來攻汝。汝詐敗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陸并進。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揮而擊之。”

水陸并進什么意思?水陸并進典故介紹

各處下令已畢,又令二子司馬師、司馬昭,引兵救應前營。懿自引一軍救北原。卻說孔明令魏延、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吳班、吳懿引木筏兵去燒浮橋;令王平、張嶷為前隊,姜維、馬忠為中隊,廖化、張翼為后隊: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營……卻被魏兵抄在背后,一聲炮響,一齊殺來,火光沖天。王平、張嶷引兵相迎,兩軍混戰一場。平、嶷二人奮力殺出,蜀兵折傷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敗兵,約折了萬余人,心中憂悶。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兵出祁山,企圖在北原一帶伏擊司馬懿。不過,諸葛亮的這一計策被司馬懿識破。司馬懿隨即下令由張虎、郭淮、司馬師、司馬昭等人在渭水一帶埋伏。戰事打響后,王平、張嶷所部遭到司馬懿大軍痛擊,傷亡慘重,只得突圍而出。戰事結束后,諸葛亮清點人數,竟然損失了一萬多人。

水陸并進什么意思?水陸并進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水陸并進”,意為水上陸上同時進兵。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先主傳》中的“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北原之戰,在三國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后一次北伐,從斜谷口進入曹魏雍州扶風郡一帶。此時,諸葛亮發現司馬懿大軍主力正在向渭水一帶運動,隨即以一部兵力立即向渭水北岸的北原地區進發,力爭搶在司馬懿前面攻占這個北岸的戰略要地。不料,諸葛亮的這一戰術企圖被一員曹魏將領一眼識破。

水陸并進什么意思?水陸并進典故介紹

據《三國志?郭淮傳》載,得知諸葛亮兵出斜谷口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意識到北原將是諸葛亮爭奪的目標。該傳稱,郭淮對司馬懿及其他曹魏將領表示:“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郭淮認為,如果諸葛亮搶先渡過渭水占領北原,就可以和北部山區的叛亂勢力聯合起來,切斷通往隴西的道路,屆時雍州地區到處戰火彌漫,將會對曹魏軍隊非常不利。因此,郭淮主張立即出兵堅持搶占北原。最終,司馬懿采納了郭淮的意見,命令郭淮立即率部前往北原固守,防止諸葛亮大軍的突襲。

由于郭淮的準確預判,司馬懿得知調兵遣將趕到北原。《三國志?郭淮傳》載:“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諸葛亮突襲北原受挫,被迫改變部署,將主力駐扎在五丈原一帶。郭淮此舉的重要性不僅僅挫敗了諸葛亮的攻勢,同時逼迫諸葛亮放棄了經北原進入雍州地區的圖謀,導致占據出現重大逆轉。至此,諸葛亮大軍被司馬懿三面圍困在五丈原地區,雙方陷入僵持階段。這也使得諸葛亮再也無法突破司馬懿的防御圈,最終病逝于五丈原。郭淮的這次成功預判,足以令諸葛亮抱憾終生。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431
本文標題:水陸并進什么意思?水陸并進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