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劉備三顧茅廬在演義中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橋段,劉備通過自己的真誠順利打動了諸葛亮。此后諸葛亮決定輔佐劉備,為其制定了隆中對。不過這個故事如果仔細推敲,也能發現不太符合常理的地方,諸葛亮當時只是一名隱士,并沒有任何經驗,為何劉備會如此相信他呢?正史上可沒有發生過三顧茅廬。那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血流成河”背后的典故故事,算是諸葛亮交給劉備的第一份成績單,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吧。

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發生在博望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于禁、夏侯惇、關羽和張飛。原文如下:

(李)典謂禁曰:“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當往前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軍。”李典便勒回馬,大叫:“后軍慢行!”人馬走發,那里攔當得住?于禁驟馬大叫:“前軍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間,見于禁從后軍奔來,便問何故。禁曰:“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馬令軍馬勿進。言未已,只聽背后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后兩邊蘆葦亦著。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

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紹

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云回軍趕殺,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且說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云長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于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于馬下。韓浩奪路走脫。直殺到天明,卻才收軍。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隆中不久,曹操便派夏侯惇率領十萬人馬殺向新野。在諸葛亮的巧妙布置下,劉備大軍在博望坡巧設埋伏,火燒曹軍,令夏侯惇大敗而回,其部將夏侯蘭也被張飛所殺。

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戰勝夏侯惇時的場面,叫做“血流成河”,意為死者的鮮血像河水一樣流淌,形容被殺的人很多,多用來修飾戰爭的殘酷和慘烈。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隋朝祖君彥《檄洛州文》中的“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積怨滿于山川,號哭動于天地。”

博望坡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三國志?先主傳》載:“(劉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李典傳》亦稱:“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

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紹

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里,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不過,結合《三國志》的相關傳記來看,這場戰斗并非如小說所描述的那樣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因此,夏侯惇在這場戰斗中面對的對手并非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小說不過是為了人物塑造的需要才將劉備的功勞移植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最后來談談在小說中被張飛斬殺的夏侯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不僅如此,他與趙云還有著一層特殊的關系。《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載:“先是,與夏侯惇戰于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云鄉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薦蘭明于法律,以為軍正。”這也就是說夏侯蘭的確參與了博望坡之戰,但并未死在戰場,而是被俘。因為夏侯蘭與趙云是發小,趙云才向劉備求情饒了夏侯蘭的命,夏侯蘭也因此歸順劉備,后來被劉備任命為軍正。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439
本文標題:血流成河什么意思?血流成河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