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以后,只能帶著幾名將領狼狽逃走,此后還遭到了吳蜀聯軍的追殺。當時諸葛亮算出曹操會往華容道逃走,于是讓關羽前去鎮守。此后關羽果然遇到了曹操,但關羽念在曹操此前對他有恩,所以決定網開一面將他放走。有人解讀諸葛亮此舉是故意讓關羽還曹操一個人情,但這件事在正史中并沒有發生過。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恩怨分明”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吧。

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回,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程昱、關羽和曹操。原文如下: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操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程昱曰:“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于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

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紹

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云長曰:“將軍別來無恙!”云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云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周瑜火燒赤壁,曹操大敗,又在逃跑途中遭到張飛和趙云的追殺,狼狽不堪,好不容易才逃到華容道,誰知又遇上了關羽。眾人皆知如果與關羽硬拼將全軍覆沒。這時,謀士程昱獻策,希望曹操能對關羽動之以情。曹操依言而行,結果果真打動了關羽,眾人才逃出生天。

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程昱口中的“恩怨分明”,意為對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曹操兵敗赤壁并敗走華容道,這是歷史的真實。但究竟是不是像小說中所提到的被關羽放走呢?答案卻是否定的。關于這段歷史,在《三國志?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紹

這段記載道出了一個事實:曹操兵敗赤壁后,劉備的確派人在華容道放火以求徹底殲滅曹操。只可惜曹操技高一籌,搶在劉備之前離開了華容道,令劉備的圖謀難以得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441
本文標題:恩怨分明什么意思?恩怨分明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