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是魏國一代名將,正是因為他在滅蜀之戰中突發奇想,采用偷渡陰平的策略才能順利滅蜀。可惜鄧艾立下如此功勞,卻沒能收獲一個好的下場。鄧艾被鐘會陷害,導致他被司馬昭猜忌,最后冤死。鄧艾能文能武,算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可惜被小人在背后捅了一刀。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魚貫而進”,就和鄧艾伐蜀一役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鄧艾翻越陰平小道期間,相關人物為鄧艾和鄧忠。原文如下:
艾乃先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艾選兵三萬,各帶干糧繩索進發。約行百余里,選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選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于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無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
艾問其故。忠告曰:“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艾曰:“吾軍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眾皆應曰:“愿從將軍之命。”艾令先將軍器攛將下去。艾取氈自裹其身,先滾下去。副將有氈衫者裹身滾下,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鄧艾、鄧忠,并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天嶺。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司馬昭以三路大軍發動伐蜀之戰,鄧艾提出翻越陰平小道的建議,并在得到司馬昭的同意后開始行動。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后,鄧艾終于走出陰平小道進入蜀漢腹地漢中,并由此吹響了蜀漢滅亡的號角。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鄧艾在翻越陰平小道時的舉動,叫做“魚貫而進”,意為像游魚頭尾相接一樣,形容連續行進。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鄧艾傳》中的“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上面提到的這則出自小說《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在伐蜀之戰期間,姜維退守劍閣,導致戰事陷入膠著狀態。面對不利局勢,鐘會開始與手下將領商量,打算上奏司馬昭,請求放棄伐蜀的作戰計劃。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及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最終改變了整個戰局。
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鄧艾認為如果從陰平小道經過德陽亭地區可以直趨涪縣,那里距離成都僅有三百余里,可以出其不意直插蜀國的都城——成都并導致蜀漢的亡國。不過,鄧艾的這個建議提出后,卻使得司馬昭陷入了猶豫之中。因為陰平小道原本是崇山峻嶺、荒無人煙之處,不但地勢陡峭、無路可走,同時道路漫長,綿延七百余里,士兵前行將遭遇極大的危險,運送糧草的工具更是無法使用,隨時都有斷糧的危險。這個計劃可謂極具風險。經過反復權衡,司馬昭終于同意了鄧艾兵出陰平小路的建議。于是鄧艾率部開始了艱難的前進。
鄧艾這一大膽舉動,效果是巨大的。鄧艾翻越陰平小道突然出現在漢中地區后,勢如破竹,連克江由、涪縣、綿竹、雒城等地。蜀漢大為驚慌,后主劉禪最終決定投降,蜀漢帝國因此而滅亡。
本文標題:魚貫而進什么意思?魚貫而進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