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文化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語,那就是“般若”。了解佛教文化的朋友或是信仰佛教的朋友對這個詞肯定不陌生,因為在很多佛經名字的前面都會有這個詞。就比如《心經》的全名就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么這個般若到底是個什么意思呢?
首先,這兩個字的發音要糾正一下,應該讀成“bōrě”,般若這個詞在漢語中是沒有的,它是從梵文中音譯過來的詞匯,可以理解為“智慧”,但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智慧,而是指“真智妙慧”,也可以說“根本智慧”,“終極智慧”。一般我們理解的智慧是指學術上,事業上,做出貢獻,比如搞科學研究,發明創造,這都需要很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出來,世俗中認為的很會為人處世,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也可以算作是很有智慧的人。那么,佛教中的般若智慧又是指什么呢?
這主要是站在修行得道,證悟涅槃,獲得真正的至高無上的智慧上來說的,也就是智慧通達無礙,天上地下,萬事萬物的規律,本質都能明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金剛經》有言:“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任何一個起心動念,如來都十分清楚。這便是最究竟的智慧了。
佛教中將智慧分為聞、思、修這三個層面。“聞慧”就是通過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思慧”就是聽聞佛法之后,自己認真思考,詳細審查理解之后得來的智慧。“修慧”就是在自己有所悟之后,用思想去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認真實踐實修所獲得的智慧。我們要修習佛法也應該按照這個步驟來進行。
如果把這三慧放到“般若”中來說,就又有了三種不同的般若,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指一切佛陀所說的佛法,被記錄到《佛經》之上的文字,一個學佛人不看佛經,不深入研究佛經,就無法理解佛經中的深刻義理,那是肯定不行的。“觀照般若”就是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達到修行完善自我的過程。“實相般若”就是最究竟的了,能體證,周遍一切境界,深妙至極!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行得道,大徹大悟的境界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佛教中還把智慧分為“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所謂的世間智慧,說白了就是聰明,加上知識。我們會說這個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實這些智慧并不是究竟的,因為就算你擁有再多的知識和學問,有了再多的成果,擁有再多的名和利,其實仍然沒有徹底的擺脫煩惱和痛苦,依然會為了外在的人、事、物而執著,進而產生“貪嗔癡”,內心根本沒有達到清凈的狀態。反而你擁有什么東西越多,就會越為它們所困,越得不到解脫了。
而出世間智慧才是最究竟的,徹底的斷除了煩惱以及一切障礙。用道家的話來說就是“清靜無為”的狀態,最清凈的時候,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才是修行人真正要達到的境界。這種智慧才是“般若智慧”。
本文標題:佛教文化中說的“般若”是什么意思?般若該怎么讀?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