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海經》相信很多朋友都比較熟悉了,甚至有些朋友還看過。這是我國歷史上一部志怪類型的古籍,展現出了我國古人無窮無盡的想象能力。很多人都對《山海經》中的各種神魔鬼怪很感興趣,現今很多小說或是影視作品也是采用了很多《山海經》中的內容。不過可惜的是,目前僅存的《山海經》并不是最早的版本,我們所看到的也是后人所杜撰出來的,與戰國時期的版本是完全不同的。其實《山海經》并非由一人完成,而是集合了多人的文稿才湊成這本奇書。那最早一版的內容又會是什么樣呢?
《山海經》是中國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
說《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在于在三萬一千字的篇幅里,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四百多神怪畏獸。
《山海經》集地理志、方物志(礦產、動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保存了中華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話。因為它開中國有圖有文的敘事傳統的先河,它的奇譎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經圖中。
古代印刷沒有現在這么方便,但大多有圖有文,《山海經》也不例外。一千五百多年前,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的詩句,晉郭璞曾作《山海經》圖贊,在給《山海經》作注時又有“圖亦作牛形,在畏獸畫中,今圖作赤鳥”的文字,可知晉代《山海經》尚有圖。
而且,在《山海經》的經文中,一些表示方位、人物動作的記敘,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圖象的說明。如《大荒東經》記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又如《海外西經》:“開明獸…東向立昆侖上”等等)。
可惜這種有圖有真相的陶的山海經圖并沒有流傳下來,早已經失佚。除了知道最初的《山海經》有圖以外,如今的《山海經》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難辨真假。
根據現代專家分析,認為原版《山海經》海外經和海內經所說之圖是禹鼎圖;大荒經以下五篇為漢所傳圖;這兩種古圖略有不同。但到了晉代郭璞注此經時并沒有看到此圖;上面只有畏獸仙人,缺少了很多圖。而在南朝時期張僧繇繪畫,宋代舒雅校理完成《山海經圖》。一共十卷與郭、陶所見的山海圖也不相同。
綜上所述,其次目前見到有圖版本《山海經》都是清朝之后添加,而宋代以及明清古本中的《山海經圖》都不相同。
真的《山海圖經》到底在哪呢?
自古以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山海經》是一本地理書,《山海圖》是地圖。東漢明帝時,王景負責治水,明帝賜景以《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可知《山海經》在當時確曾被看作地理書。
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推測山海圖“當是據周職方氏所掌天下之圖而編纂”,與中世紀歐洲的古地圖相類。他在《山海經考》中說:“西漢之間,有山海圖與經文并行,后世圖失而經獨存……。“
當代中國學者認為《山海經》有圖有經,先有圖,后有經;圖為地圖,經是圖的說明。
其次《山海經圖》為地理圖,該圖顯示了遠古時代的中國所在之地——古昆侖一帶的概貌。
根據《山海經》記載的三種地理現象。北面有“冬夏有雪”之山,西南有“炎火之山”,又有“正立無景”的壽麻國,可證此古昆侖在云南兩部。《山海經》記載的是云南西部遠古時期的地理。
按照專家的說法,《山海經圖》上的怪物是象形圖畫,是地圖符號。以“地圖符號”而不是以“怪物”的形貌去解讀,才是是打開此書寶庫的鑰匙。
《山海經圖》的制作時代當在大禹之世。該圖為一人所作,而《山海經》則為多人寫成;原始的《山海經圖》在周朝末年已失傳。所以有關《山海經》的秘密有待考古發現和科學的驗證。
本文標題:我國現存的《山海經》是原版的嗎?最早的《山海經》有哪些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