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列國志》這本著作的第14章有寫著這么一段話:“衛國守城軍士,聞王師已敗,先自奔竄。”這句話中所說的“竄”有著奔逃的含義。而“竄”、“逃”、“奔”雖然是同一個意思,但是卻有著不同之義。那么這三個字有著什么區別呢?加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
在整個《東周列國志》里,關于“竄”的記載出現有40次,如“亂竄”“奔竄”“鼠竄”“逃竄”。關于“逃”的有279次,有“奔”記載的有545次。那個時代戰爭是家常便飯,國與國之間指不定就會發生戰事。打仗總有贏的和輸的,贏的當然是凱歌高唱,長途奔襲,直逼的失敗者舉城投降。而戰場上,只要是輸了的軍隊,往往就會一潰千里。
所謂之“竄”,大多為逃亡之意,其中有君王之“竄”,如“今許君雖竄”,有兵將之竄,如“守將皆奔竄”,有百姓之竄,如“半路見人民紛紛逃竄”,皆為恐慌之心。書中之“竄”,40余次中,其中有“鼠竄”之意多次,即可見竄即為逃。但“竄”又絕非僅僅為逃,還有潛伏之意,比如“今子突竄伏在宋,寡君憫焉”,就是說鄭國公子突避居在宋國。
關于逃亡之竄,有“亂竄”“奔竄”,可見戰場之慘烈。所以雖說“竄”只出現了40余次,而“逃”則出現了兩百多次,這個“逃”也就只是逃的意思,沒有更多其他含義。這樣的“逃”更為純粹,在程度上也更為肯定。當然,這里的“逃”也非單指戰場之逃。“許莊公易服,雜于軍民中,逃奔衛國去了”,就是國君流亡異國。可見也有國君之逃、朝臣之逃和兵將之逃。
“重耳叛父而逃”,這算是國君之逃。“介子推逃祿不仕”,這是朝臣之逃。“自伐戴一出,全軍覆沒,孔父嘉只身逃歸,國人頗有怨言”,這是兵將之逃。春秋戰國時代,不管是天子王室、公侯將伯,似乎對逃亡之事從不忌諱。周厲王、周襄王都曾流落于都城之外,至于王室們如重耳夷吾,如楚國太子建,如燕國燕丹等,皆有流亡之事。
再來說說“奔”,在書中多達五百多次,這可見“奔”之意義更為廣闊。即便是逃奔、奔走、飛奔之詞也屢屢出現。還有所謂奔秦、奔晉,甚至奔狄等事,更是無數,而這些皆為遭到國之變故,而致流亡在外之事。因此“奔”之所謂,更多在于內政之變,很多名臣如趙盾、夏征舒、申包胥等,皆是有奔亡之事。
書中還有說“奔喪”,這即為“奔”之獨有,諸侯為天子奔喪,朝臣為諸侯奔喪,說的是事有急意。關于“奔”,還有投奔、出使之意,“劇辛投奔燕昭王”、“將軍向以昭王禮士,棄趙奔燕”,如此種種即為投奔。
在星夜之中,那些投奔諸侯的將臣們,有的成為國之重臣,有的則身死于異國,如樂毅奔燕為大將,樊於期奔燕則身死,伍子胥奔吳受重用,廉頗奔楚則郁郁而終。
還有“分遣賓客使者奔走列國”,則是出使之意,蘇秦張儀乃至那些縱橫家們,都曾奔走列國。后來還有秦國的成嶠,“欲奔燕、趙,合縱諸國”,可見奔之意圖。
本文標題:“竄”,“逃”,“奔”這三個字有著什么區別?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逃亡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