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飾對于土族人民來說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象征,在他們的文化當中占有者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土族婦女的頭飾,種類非常的繁多,但是又非常的笨重,所以在干農活或是行走的時候很是不方便。到了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土族的婦女就已經不在攜帶古老而笨重的頭飾了,但是這些頭飾卻是土族璀璨文化的見證。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人民,特別注重服飾美。現在土族婦女一般都把頭發梳成兩根長辮子,末梢相連垂在背后,還要拴上黑色或紅色的絲絨或絲穗,然后再戴上彩色的圓形織錦絨氈帽。在60多年前,土族婦女的頭飾則要復雜的多。那時他們把頭飾稱為扭達,由于不同的地方的婦女佩戴的頭飾不同,所以扭達有八九種之多。下面介紹幾種有特色的招達。
吐渾扭達也叫干糧頭。形狀好似圓餅,上面鑲嵌著五色珠串和海螺、海貝殼等,額前垂吊著許多束紫紅色的絲穗。吐渾扭達是最古老、最高貴的一種頭飾,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土族貴族婦女的頭飾。佩戴這種扭達的地區范圍很小,僅限于紅崖子溝、土觀村等幾個村莊。按當地的俗規,土觀村的姑娘嫁到其他地方,她們仍然要佩戴吐渾扭達;其他村莊的姑娘嫁到土觀村,則必須改戴吐渾扭達。
佩戴吐渾扭達十分復雜,要將兩塊10厘米長、5厘米寬的長方形薄銅片,用絲線連在一起卡在兩鬢間,將一個用牛尾或長發做的半月形卡子固定在腦后,然后戴上扭達,扣上銀制碗狀向斗,用銀簪把向斗、扭達、發髻,緊緊地別在一起,背后還要掛兩束紅色棉線繩子,再戴上銀制的大耳環和用海螺圓片做的大項鏈,整個裝飾艷麗華貴。
適格扭達因其形狀好似一個大簸箕,所以也叫簸箕頭。從側面看,這種頭飾又像一個馬鞍子的前半部。佩戴適格扭達的地方比較廣泛,在互助縣城威遠鎮周圍的婦女都佩戴適格扭達。這種頭飾先用當地產的一種柔軟有彈性的草做成骨架,再用硬紙和粗布條粘糊后制成。其正面貼上金銀箔片,再粘上數層折疊起來的五色彩布條,周圍鑲嵌著一圈一圈的云片,邊緣垂吊兩層紅黃兩色的小絲穗,每層約20多條,額部垂吊著數十條10多厘米長的紅絲穗。
捺仁扭達這種頭飾最顯眼的地方,是在腦后邊向前豎起一根銅制的叉劍,所以也稱其為三叉頭。這種頭飾的背后有一個直徑10多厘米的圓盤,盤是用貝殼、珊瑚、松石等小珠子串盤而成的,其上飾有銅管、銅片、瓷珠、絲穗等小物件,依土家族的習俗小物件多為美。
加斯扭達這種扭達分鏵尖頭和馬鞍撬兩種,也叫大加斯扭達和小加斯扭達。其上飾有長短不同的絲穗。
此外還有形似漏凹槽的雪古郎扭達、索布斗扭達等,據傳古代土族婦女能征善戰、馳騁疆場,她們勇敢頑強,身披戰袍十分俊美。后來逐漸定居放牧,以至過渡到以農為主兼營畜牧業,婦女們便將戰袍、頭盔,甚至兵器裝于頭飾上,因此這些扭達異常華麗,好像是古代宮女的頭飾。
戴上扭達后,因為頭飾和其他飾物太重,所以不能左顧右盼,只能連身子一起轉過去,十分不方便。婦女在轉到操持家務和農業生產后,繁重的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不再適宜身著古裝,所以在20世紀30年代,青海省強行改變土族服飾,從此這些扭達便不在土族婦女中流行了。那些各種各樣的扭達,只有在研究土族民族發展史的博物館中才能見到。
本文標題:土族的古老頭飾是怎樣的?土族的“扭達”又是什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