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姓的姓氏釋義
(1) 奉送禮物表示慶祝。
(2)賀敬(賀禮);賀吊往還(慶賀吊唁往來應酬);賀冬(慶祝冬至節);賀廈(慶祝大廈落成)。
(3)嘉獎;犒勞 。
(4) 賀彩(獎品);賀功(慶功);賀軍(犒勞將士);賀酒(表示慶賀的酒宴)。
(5) 贊許;附和。如:賀曰(贊許地說);齊賀(齊聲附和);贊賀(贊許)。
(6) 增加,增益 。
賀之結于后。——《儀禮·士喪禮》
(7) 賀人(增加人員)。
(8)錫的別名 。因古時以臨賀(今廣西賀州市)出的錫最出名,因而稱錫為賀。
時珍曰:“…方術家謂之賀,蓋錫以 臨賀出者為美也。”——《本草綱目》
(9) 姓。
看了上邊的介紹,賀姓是不是很厚重?不僅厚重,賀姓的源流也十分復雜的。且聽下邊分解。
01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會稽賀氏出自東漢汝陰令慶儀曾孫慶純之后,屬于因避帝王之諱改姓為氏。而會稽慶氏的來源則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源于姬姓。
三國時謝承的《會稽先賢傳》對賀氏的起源作了明確的記載:“賀本慶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吳。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王子慶忌挺身奔衛。妻子迸渡淛水,隱居會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澤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慶氏,名其田曰慶湖。今為鏡湖,傳偽也。安帝時,避帝本生諱,改賀氏,水亦號賀家湖。”該觀點認為專諸刺王僚時,王僚的慶忌正出使鄭國和衛國,后來慶忌逃到了衛國,而他的妻子和兒子則渡過浙江,逃到會稽山傍隱居下來,當時那兒是一片沼澤,沼澤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種,越人就把這些高地給他們耕種,稱他們為慶氏,把他們種田的沼澤湖泊地區稱為慶湖。該記載認為會稽賀氏起源于慶忌。另外,北宋著名詞人認為會稽慶氏起源于慶忌曾經記載于唐以前的官譜中。
二是源于姜姓
據史籍《姓纂》記載:“慶姓,齊公族慶公之后。”又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考略》等文獻記載:齊桓公的支庶后代慶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慶氏。春秋時期,齊桓公姜小白有個支孫名叫公孫慶克,其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史稱慶父。慶封在齊靈公姜環執政時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齊莊公姜購執政時期(公元前553~前548年)為上卿,執掌國政,后在齊景公姜杵臼繼位之后逃往吳國。到了東漢時期,慶氏后裔傳至汝陰郡令、會稽人慶儀時,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在劉祜成為漢安帝之后,為避漢安帝之父清河王劉慶之名諱(追封的漢慶宗、漢孝德皇帝),改姓名為賀純,其后代便相傳為賀氏。
謝承的《會稽先賢傳》是關于賀氏來源的最早的記載,比后來的《元和姓纂》的記載早近600年。
賀氏族人大多尊奉賀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慕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鮮卑拓拔部中的賀蘭氏、賀賴氏部落,改成漢字單姓為賀,稱賀氏。
賀宗國:字東峰,為秦御史大夫,授榮祿大夫,調守徐州沒,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張氏:封宜人,葬興公共冢。是為江蘇徐州太始祖。
賀添民:字燎翁,漢桓帝時江西行省提刑沒,葬吉州太圳上。配陳氏:封宜人葬興公合冢。是為江西泰和始祖。
賀應詹:賀應棋、賀應楨、賀應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湘鄉之培塘,賀應楨:居萬秀塘即今五都也。賀應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為永為豐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是為遷楚南湘鄉祖。
賀伯景:承應詹公而居南岸,沒葬南岸東峰沖子山午向。配楊氏:葬南岸東峰沖。是為湖南湘鄉賀氏始祖。
賀憑:唐會昌中自會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滿居邑這良坊,沒葬秋山之陰,子孫遠墓面居,是為良坊賀氏始祖。
賀應詹、賀友恕:后唐莊宗時自江右遷居湘邑南岸,傳至明朝,有諱宗者生六子,編號日堂,五子友恕為堂五房之祖。是為蓮湘賀氏始祖。
賀漢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親屬來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黃龍巷。是為湘潭賀氏始祖。
賀禮:明嘉靖間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隸籍湘潭篁奇林。是為湘潭賀氏始祖。
賀崇壽:明永樂間避毛由江右永新遷湘潭。是為中湘賀家段賀氏始祖。
賀文亮:明永樂初自長沙移家寧鄉回瀧鋪江家橋。是為鵝山賀氏始祖。
賀質:先祖東漢傅中,原姓慶,汗安帝父清河王祿廩貂以慶字訓賀,賜姓賀,自此世為賀氏生卒葬失考。元配:氏生卒葬失考。
賀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時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時沒,葬辰州府后花園。有志。元配:黃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時生,寶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時歿,葬合夫冢。子一:旺。是為益陽祖仁支下始祖。
02
歷史人物
賀姓后人人才輩出,今天為您介紹賀知章與賀貽孫。
賀知章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賀知章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又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司馬承禎等稱為“仙宗十友”。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19首。
賀知章作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詩人,其詩作對唐詩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引作用,對盛唐詩歌創作實踐也具有示范意義,并對盛唐詩歌的繁榮產生了“一花引來萬花開”的巨大效應,為唐詩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賀知章詩歌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從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詩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反映和表現了社會生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人情人性,寫出了人類所共有且具有特定指向的一種情感,如《回鄉偶書二首》。賀知章繼承和發揚了陳子昂標舉“魏晉風骨”、追求“比興寄托”和高揚“人情人性”的精神,對由初唐李嶠所倡導、躬行的詠物詩范式實即樊籬予以大膽的突破,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詠柳》。
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順利的人生際遇和曠達灑脫的個性,賀知章在詩歌中沒有憤世嫉俗,身世悲涼的哀嘆,即使有惆悵,基調也是樂觀豁達的,風格氣度雍容,清新瀟灑。賀知章的詩歌感情自然、逼真,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源于生活,發于心底,意境深遠。
賀知章是唐代書法名家,善草隸。竇氏兄弟評唐名家書多譏貶,惟推崇賀知章“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可知賀知章當時書法之聲譽。
賀知章的作品被愛好書法者視為珍品。賀知章墨跡留傳很少,其傳世書法作品中,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等。《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采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據記載御府藏賀知章草書十二幅,惜已佚失。紹興東南宛委山南的飛來石上,曾有賀知章所書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南宋嘉泰年間漫滅,現在的石刻為后人重刻。張旭之外,另一位唐代書法家鐘紹京也是賀知章的好友,畫圣吳道子還曾向賀知章學過書法。
賀知章的一生更懂得什么是分寸,他不拘細行,卻暗自有度。他喜好交游,上自公卿、下自百姓;他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他提攜后進,善識人才,亦與王昌齡、嚴挺之、李邕、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等交好。
賀貽孫
賀貽孫,字子翼,9歲能文,稱神童。明末清初文學家。
賀貽孫博覽群書。他著書50年,于經有傳,于史有論,于詩文有集。留下的精神產品,有《水田居文集》、《激書》、《詩筏》、《浮玉館藏稿》、《水田居典故》等,文章逾千篇,詩詞800余首。其中有的是研究經世文學的,有的是教育兒孫的,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部分著作輯入《四庫全書》、人名列入當代《辭海》。
賀貽孫無書不讀,經史百家詩詞歌賦,都箋注成書,尤殷殷以立晶自礪,教育子弟,強調人品。常說:“秀才時不傍人門戶,他日得志,必能砥飭廉隅,不作呈身御史也。”曰:“為文與作人非兩途,今人入場搦管輒思剽竊補綴,以欺有司,文品卑矣!一旦幸售,奔競竟如鶩,人品安在?吾愿爾曹弗為也。”與朋友交,歷患難死生不渝。事親孝,兄弟友愛,老而彌篤。
賀貽孫歷數十年之艱險,飽嘗國破家亡之痛,胸中郁結悲憤之氣,對其詩文作品及美學觀點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強調“作詩當白寫性靈”,主張“美刺諷誡”都為了抒發真情實感,提倡含蓄蘊藉,質樸潔凈,麗而不艷,天然本色。研究者認為他的詩學觀與黃宗羲、顧炎武相比,亦無多讓。所作《詩筏》,當代學者認為是美學文論名著。
他的散文早就有名。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在“不列宗派古文家”欄內,首列侯方域,次魏禧,再次即賀貽孫。所著《激書》,論者比之莊子;史論72篇,識者擬之東坡;其他文章,世人認為上匹唐宋大家。胡思敬在《豫章叢書》中為《激書》作跋,稱他為“豪杰有志之士”。
后人評論他“于史有論,于經有文,于士有傳,于時有評”。可見其成就之高。
本文標題:賀姓的來源介紹 揭秘賀姓文化根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