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很多成語的意思,其實已經和最開始有很大的差別了,原本只是說明一個事實的成語,到了后來可能會被安排上各種其他的含義,可能是褒義也可能是貶義,從而失去了它最初的意義。比如“人盡可夫”,就很容易被人們曲解,以為說的是一個女子行為不端,因此帶上了一種貶義。那么,這個詞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被人們誤解呢?
老公親還是父親親,這個和媳婦和媽媽同時掉進水里的問題顯然是一個級別的問題,相信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按照傳統世俗的觀念來說,肯定很多女人回答是父親親的,因為眾所周知,古代的女性地位很是低下,不僅僅常常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更是還要無條件的遵守三從四德,即:婦女未嫁前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在古代出現的父親比老公親的一個故事,而且這段典故還相當有意思。
春秋時,鄭厲公因祭仲專擅國家大權,害怕對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祭仲。結果被祭仲的女兒,也就是雍糾的老婆雍姬預先得知。內心還沒想好站在哪邊的雍姬,回到娘家后先問了母親:“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近?”母親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怎么能夠相比呢?”于是雍姬便將丈夫的謀劃告訴了祭仲。此后,雍糾被殺,鄭厲公逃離鄭國。
鄭厲公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讓他想辦法除掉祭仲,并許愿,祭仲空下來的位置給他。雍糾和鄭厲公有點親戚關系,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讓雍糾對殺老丈人這件事很熱心,很快就想到了辦法。
就在雍糾準備于郊外宴請祭足時,計劃果然泄露了,這事兒被祭足的女兒雍姬知道了,她心里生起了疑慮,然而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生養自己的父親,兩者都難割舍,雍姬自己思前想后,無法做決斷,便去問自己的母親,于是引發了一段歷史上有名的對話:“父與夫孰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就算沒有后妻,能把女兒看成心中第一位的父親也很少很少,女兒總是在排在妻子和兒子后面的,那女兒又何必看父親比丈夫重要呢?反正雍姬提出的問題難以回答,其實這世間應該是誰對你最好,誰就最親。雍姬的母親騙了女兒,成功地保護了丈夫,還給世間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人盡可夫”,可惜后來轉了義了。
人盡可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典故,他真正的寓意,其實并不是按照這么四個字來理解的,現在“人盡可夫”對女人來說不是一句好話。辭海說“人盡可夫”是指不守貞操的女子,其實這句成語原本不是這個意思。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鄭厲公在位的時候,有一位名叫祭足的權臣,當時他在鄭國的權力很大,甚至威脅到了鄭厲公的地位。于是鄭厲公為了維護自己的君王權威,決定鏟除這位重臣。但是祭足家中戒備森嚴,鄭厲公很難下手,于是鄭厲公就叫來了祭足的女婿雍糾,當即賞賜給他大量的財寶,讓他想辦法去把自己的岳父干掉。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雍糾自然財迷心竅,就答應了鄭厲公。
于是雍糾就在家中開始暗暗策劃謀殺祭足的計劃,他的妻子雍姬實際上和他的感情非常和睦,但是看到自己的丈夫最近表現比較反常,于是就偷聽雍糾和其他人的談話,這才知道原來丈夫想要殺害自己的父親,這個時候她也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任憑自己丈夫胡來的話,那么自己的父親肯定會性命不保;但是一旦將這個秘密告訴自己的父親的話,那么自己的丈夫可能也會性命不保,那么她作出了怎樣的抉擇呢?
最終她還是勇敢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幫她做選擇,而她的母親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卻也長嘆一口氣說:“丈夫沒了還可以再找一個,你的父親如果出了事情的話可就找不到下一個了!”這句話讓她如夢初醒,于是她急忙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親。
祭足聽說這件事情之后勃然大怒,于是立刻下令把雍糾干掉,并且準備對鄭厲公下手。無奈之下,鄭厲公匆忙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李,把雍糾的尸體拉上,臨走的時候還不忘記嘟囔一句:“這么重要的大事也能讓婦女聽到,你活該這個下場!”于是鄭厲公在國外流浪了十幾年才最終回國,而當時的人們也把雍姬的這個選擇稱為“人盡可夫”。
祭氏和雍糾做了四年的夫妻,因為人盡可夫這句話出賣了丈夫雍糾,改變了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其實主導整個事件的癥結不在祭仲夫人嘴巴里講出的那番父重于夫的大道理。真相還是在于兩性間的性關系,如果雍糾在那方面能讓祭氏滿意,祭氏會服服貼貼的向著自己的男人。俗話說“女心外向”,對女人來說,男人和父親之間,正確的選擇永遠是要和她共度一生,可以讓她不時極樂升天的男人。只因雍糾無力滿足祭氏,于是他雖然盡力巴結討好妻子,卻在妻子心目中成了可有可無的男人,被老婆出賣而身死異鄉。
祭仲在厲公出奔后,迎昭公姬忽復位。但兩年后姬忽被次席大臣高彌渠趁祭仲不在國內時給弒了,另立老三姬亹。又隔兩年,姬亹到齊國會盟被齊襄公殺了,祭仲再立老四姬嬰繼位。姬嬰在位十四年,厲公姬突在齊國的支持下打回鄭國殺了姬嬰復位,又做了七年的鄭侯。他在外流亡十三年吃了不少苦,嘗盡冷暖,復位后他自然會算一下老帳。這時祭仲已在兩年前死了,然而從此祭氏家族在鄭國政壇消失,歷史沒交待“人盡可夫”的祭氏最后的結局如何。
本文標題:人盡可夫是什么意思?原本是什意思為什么會被誤解?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