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紗廠西路西漢大墓出土的疑似美酒檢測結果出爐,確認液體不是美酒而是“仙藥”,填補了我國考古領域的空白。兩漢時期“升仙”觀念盛行,洛陽也曾經出土大量相關文物。古人眼中的仙界是什么樣子?古人認為怎樣才能飛升成仙?其中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背景?昨日,記者采訪了我市相關專家。
1 揭秘
“仙藥”就是礬石水,古代丹藥制作主要有水法和火法
去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工區紗廠西路發掘了一座西漢空心磚券大墓,其中一個青銅壺內盛有約3500毫升的液體,當時考古人員初期判斷是西漢時期的美酒。之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進行合作,檢測液體成分。日前公布的結果顯示,液體為礬石水。根據史籍記載,這是當時的人為追求長生不死制成的“仙藥”。
該墓發掘負責人潘付生介紹,古代丹藥制作方法主要有水法和火法兩種,礬石都是主要原料之一。“這些原料有‘五金三黃八石’之說,五金為金、銀、銅、鐵、錫;三黃為硫黃、雄黃、雌黃;八石一般指朱砂、礬石、硝石、云母、石英、石鐘乳、赤石脂、黃丹。”潘付生介紹。
雖然現在看來,吃這些丹藥肯定對身體有害,但秦漢時受“升仙”觀念的影響,方士相信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長期服食某些藥物可以長生不死。
“漢代‘升仙’觀念非常流行,但是‘仙藥’一直是只見古籍中有記載,沒有發現過實物。”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他表示,這是國內首次通過科學分析的方法確定了古人水法制作的“仙藥”,為研究古人的“升仙”觀念、做法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
2 例證
因為“仙人好樓居”,漢代土豪多是“高樓迷”
作為西漢的重要城市和東漢的國都,洛陽出土了眾多表現當時“升仙”觀念盛行的文物,其中不乏稀世珍品。
“大隱在朝市,仙人好樓居。”漢代方士公孫卿認為仙人都住在高樓之上,所以漢武帝下令修建了飛廉、桂館、甘泉等館,迎候仙人的到來。上行下效,漢代貴族豪強也熱衷于修建“高樓”,當時洛陽的城中很可能“高樓”林立。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影響下,他們把生前享用的“高樓”制成模型進行隨葬。
“洛陽博物館第二展廳展示的綠釉陶樓就反映出這種觀念,我們還可以通過它了解漢代樓閣式建筑的風格。”洛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說起“升仙”的途徑,大家想到的第一個詞應該就是“羽化登仙”,那么到底什么叫“羽化”呢?洛陽博物館里的兩件稀世珍品可以讓大家一窺究竟。
這兩件文物一件是陳列于第二展廳的彩繪陶制百花燈,一件是陳列于珍寶館的鎏金銅羽人,它們的共同主題都是羽人,也就是身長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飛翔的人。
“漢代墓室壁畫有大量表現‘升仙’的場景,尤其是羽人引導的乘龍飛升圖,羽人的隨葬體現出主人渴望‘升仙’的愿望。”該負責人說。
那么“升仙”后,“仙境”是怎樣的場景呢?
男女主人公胯下分別乘坐著龍和鳳,伸手就能觸碰到日月星辰,前面有仙翁引導,身旁有神獸簇擁,飄飄然御風而行……收藏于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卜千秋夫婦墓壁畫,就為我們展現了奇幻瑰麗的仙界景象。該墓壁畫運用了明暗、濃淡、虛實的手法,設色用筆都代表著漢代繪畫的較高水平。
3 解讀
“升仙”觀念由來已久,與佛教融合后影響中國文化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介紹,“升仙”觀念由來已久,在東周時期就出現了。到了秦漢時期,開始被廣泛接受,據說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就是為了尋找長生不死之藥。
“西漢從武帝起,追求長生之風日盛,無論是漢代文獻記載還是相關墓葬和出土文物,都顯示出漢代人祈求長生不老與死后升仙的強烈愿望。”徐嬋菲說。關于這種現象,唐代詩人李商隱在作品《賈生》里也有描述,“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即使如漢文帝這樣的明君也無法逃脫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再細細探究的話,這種‘升仙’觀念可能用‘升天’來表述更加準確,因為在早期中國的思想觀念中,沒有地獄的概念,也缺乏仙界的想法。”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主任嚴輝說。東漢時期,這種求仙升天的觀念更加盛行,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批判,希望可以“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它在深入汲取中國本土文化的同時,也改變了社會對于生死觀念的理解。“地獄、輪回等概念開始進入,讓相關理論更加豐富。”嚴輝說,這些觀念最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凝結成龍門石窟等物質瑰寶,一直留存至今。
本文標題:洛陽西漢大墓“仙藥”究竟是什么?古人認為怎樣才能飛升成仙?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