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古代書籍都是線裝書的樣子,其實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樣式豐富多樣,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匠心智慧。那么,古代書籍究竟長什么樣?“顏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經龍裝《紅樓夢》,書籍裝幀始于竹木簡冊,連編諸簡乃成“冊”,先秦時已有封面和頁碼
書籍裝幀始于竹木簡冊連編諸簡乃成“冊” 先秦時已有“封面”和“頁碼”
中國古代早期文字的書寫載體有好幾種。《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賢將治世之道“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盂,傳遺后世子孫”。也就是說,古人將文字書寫在竹簡或縑帛上,刻寫在玉石、金屬器皿上。玉石、青銅器當然不可能進行裝訂,有些甲骨雖然也有鉆孔,可能曾用繩子串聯,但主要目的應是為了排序,也很難算得上是裝訂。真正的裝幀,應當濫觴于簡冊。
《尚書》中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的記載,簡冊是否真的起源于殷商時期,目前還不確定,但至少到了東周時期,在竹木簡上書寫文字已相當普遍。寫有文字的竹木簡叫“札”,再用繩子編連起來叫“策”,《春秋左傳正義》有“單執一札謂之為簡,連編諸簡乃名為策”的說法。“策”又與“冊”相通,從“冊”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就像是連綴在一起的竹木簡,如《說文解字注》:“冊,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用于編連竹木簡的繩子稱為“編”,絲質的稱為“絲編”,皮質的稱為“韋編”。《史記》記載,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意思就是讀書讀得用心,把竹木簡的皮繩都磨斷了很多次。
竹木簡的編連方式有兩種,較常見的一種類似于編竹簾,根據竹木簡的長度不同,用二到四根繩子并排編起來。另一種則是在竹木簡的上端鉆孔,用繩子穿孔把竹木簡串連起來,竹木簡下端垂著,像梳子的齒一樣,如《釋名》“札,櫛也,編之如櫛齒相比也”,“櫛”就是梳子的意思。
為了防止文字磨損,古人會在正文的前面留一條或多條空白簡,稱為“贅簡”,可以算是書籍封面的起源了。竹木簡上能夠書寫的文字畢竟有限,一部書往往需要多冊竹木簡才能寫完,這時就需要把書分為多篇,每篇都有篇名,一冊簡對應一篇,如《孫子兵法》分為十三篇。為了便于查找,還會在贅簡的背面上端寫上篇名,下端寫上書名,類似于現在的書脊。
簡冊書寫完畢后,有時還會在簡冊的背面用筆或刀斜斜地畫上一條線,這樣就簡單方便地標識了簡冊的順序,即便遇到孔夫子這樣“韋編三絕”的讀者,也能夠很快地重新排列好,好比有了“頁碼”。收納簡冊的時候,以最后一根簡為軸,自左向右收卷,卷成一束,寫有書名和篇名的贅簡正好露在最外邊,成為“封面”。卷好的簡冊用繩子捆扎好,裝入帛布囊中,或盛放在筐篋里,這樣一卷簡冊就算是“裝幀”完畢了。
唐代紫檀金銀繪書幾(復原圖),專門用于閱讀卷軸書籍,現藏于日本正倉院
古人做書好“仿古”紙書仿帛書做成卷軸 還有豪華精裝版
帛書中的“帛”指縑帛,是一種白色的絲織品。用縑帛制作書籍,大約起源于春秋時期,曾在很長時間內與簡冊并用,合稱為“竹帛”,如《說文解字注》“著于竹帛謂之書”。從出土的帛書實物來看,上面多有邊界欄,或用筆畫成,或用彩線織成,根據顏色不同,分別稱為“朱絲欄”或“烏絲欄”。《后漢書》中說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白素”就是白色的縑帛,“朱介”通“朱界(朱絲欄)”,也就是邊界欄。這些邊界欄很可能是對竹木簡冊的模仿,上下兩條邊欄是簡冊編繩的象征,而豎直的邊欄則是竹木簡的再現。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批的帛書,其中有些帛書像簡冊一樣卷成帛卷,這應該就是“卷軸裝”的雛形了。
帛書雖然有質地輕薄、易于攜帶等優點,但畢竟制作成本太高,因而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發明了質優價廉、便于書寫的紙張。考古發掘中多次發現西漢時期紙張的實物,有的上面還寫有文字,只是這些紙的質地較為粗糙,其主要作用大約是包裹物品。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解決了“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的問題,因而“天下莫不從用焉”。
有趣的是,紙書在出現初期,也仿照簡冊和帛書的樣子做成卷軸。西晉傅咸所作《紙賦》稱贊紙張“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證明當時的書籍是成卷的。唐代《續高僧傳》中多次提到隋唐時期的佛經采用卷軸的樣式裝幀,如唐玄奘上書皇帝,請求其對翻譯好的佛經評價時說“所獲經論奉敕翻譯,見成卷軸,未有銓序,伏惟陛下睿思。”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曾發現大量的寫經,也大多為卷軸裝。
卷軸裝的方法是將寫好文字的紙張按順序粘接成一幅長條,在長條的末尾粘裹一根圓木棒,即“軸”。長卷的卷首粘貼一張質地較為堅韌的紙張或絲織品,稱為“褾”(biǎo),也叫“包首”或“玉池”,上面接有帶子。卷的時候用軸從左向右將紙張卷起,卷好后用褾包在最外層起到保護作用,最后用帶子捆扎好即可。當然,古人的卷軸書籍也有豪華精裝版,如《隋書》記載,隋煬帝時期,秘書閣藏書“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可謂是華麗至極了。
唐代龍鱗裝《刊謬補缺切韻》,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線裝書的前世今生“龍鱗裝”誕生與唐詩有關 宋代出現“蝴蝶裝”
卷軸裝的長卷紙書閱讀翻看起來不太方便,因而后來又發展出冊頁形式的裝幀方法,從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一直到線裝。
較早出現的“經折裝”,是簡單地將長卷從頭至尾按照一定寬度連續左右折疊,使之成為長方形的一疊,再在前后用厚紙粘接上封皮,從外形上看已經有些類似于現在的書本了。元代吾衍《閑居錄》中說:“古書皆卷軸,以卷舒之難,因而為折。”如今在影視劇、文化衍生品中常見的奏折,就是經折裝的典例。
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詩歌創作往往有嚴格的韻律要求,進而催生了韻書的發展。韻書類似于現在的字典,需要便于翻閱查找,因此出現了介于卷軸和冊頁之間的“旋風裝”,也就是“龍鱗裝”。歐陽修《歸田錄》中提道:“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這里說的“葉子”即為旋風裝。旋風裝較為復雜,要先將書卷按照經折裝的方式折好,再取一張比書葉略寬的長條厚紙做底,將折好的第一頁全部裱粘在底紙的右端,然后將其余冊頁的右端依次粘在底紙上。旋風裝書籍收藏時將底紙卷起,外表就是卷軸的樣子,打開時則每頁都能隨意翻看。又因冊頁鱗次相錯粘貼,打開時形似龍鱗,故也稱“龍鱗裝”。
宋代雕版印刷技術的空前發展引發了書籍裝幀技術的進一步變革,于是“蝴蝶裝”應運而生。《疑耀·古裝書法》中記載:“今秘閣中所藏宋板諸書,皆如今制鄉會進呈試錄,謂之蝴蝶裝,其糊經數百年不脫落。”“蝴蝶裝”需將書頁沿中縫線把有字的一面向內對折,再把每頁的折邊部位按順序用漿糊全部粘連起來作為書脊,最后取一張較硬的紙張粘在書脊上作為封面和封底。書籍打開后,書頁向兩側展開,恰似展翅的蝴蝶,因而稱為“蝴蝶裝”。蝴蝶裝也是有缺點的,一是因為書頁是有字一面對折,讀完對折的兩面翻過來,便是兩面空白,還要再翻一次才能繼續讀下去,給閱讀帶來了一些不便;二是粘貼書背的膠,時間一久難免脫落,此時書頁散開,也給使用帶來不便。
蝴蝶裝
到了元代,人們將這種裝幀方式進行改進,變成“包背裝”,與“蝴蝶裝”類似。“包背裝”與“蝴蝶裝”最大的不同在于將有字的書頁折在外面,裝訂時折痕朝外,為了牢固,還會在書脊處打孔穿上紙捻。并將“蝴蝶裝”的書口作為書背,折縫作為書口,然后用一整張紙繞書背粘住,作為封面和封底。這種裝幀形式克服了“蝴蝶裝”的缺陷,一直沿用到明代,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采用了“包背裝”。
現在我們常見的線裝書究竟起源于何時,還沒有定論,至少在唐代的敦煌文書中已出現了用線繩穿釘的書籍,這種稱為“縫繢裝”的書籍可以看作是線裝書的前身。線裝書的普及是在明代中葉,其裝幀方式類似于“包背裝”,只是裝訂時不需紙捻固定,是把封面裁成與書頁大小一致的兩張厚紙,前后各一張,與書頁同時戳齊,并合在一起固定齊整,然后打眼用線裝訂,最后裁齊書頁即可。線裝書裝訂牢固不易散落、便于讀者翻閱,不僅外形美觀,又經濟實用,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技術發展成熟的標志。即使是現今的影印古籍,也常用這種裝幀方法。
本文標題:古代書籍究竟長什么樣?“顏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