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蛇人”不斷遷徙,當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從現在印度的加爾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見到“蛇人”的足跡。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專門劃出一塊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讓這個傳承了上千年的藝術形式得以延續。
“蛇人”群體被稱為部落,是因為這種表演藝術的從業者數百年來已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每當“蛇人”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們便在他身上滴幾滴有毒的蛇液。“蛇人”們相信這會幫助他生來便具備辨別蛇性的能力,并增強嬰兒的免疫功能。
捕蛇是“蛇人”的看家本領,“蛇人”部落的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志,便是獨自進山捕捉到一條蛇。在“蛇人”眼中,不會捕蛇的小伙子沒有結婚的資格,他們不但無法得到姑娘的芳心,永遠不能成家立業,而且還會被當做是辱沒門楣的“敗家子”。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蛇人”便四處覓蛇。為了表示尊重,在捕捉之前他們要和蛇用“說話”的方式進行交流,并且保證它們會得到照顧和保護,一年之后會被放生。
“蛇人”部落一般都是相互通婚,子承父業。女孩子在嫁人時,獲得的嫁妝通常是必不可少的“3大件”:一條強壯的眼鏡蛇、一瓶防止蛇咬的藥粉、一只表演時作為配角的小狗。“蛇人”通常用袋子裝著蛇四處賣藝。
據說有一項絕技表演就是讓一條毒蛇通過鼻子進入口腔,然后再從嘴里爬出來。不過要想掌握這項絕技必須從小開始訓練,需要艱苦而漫長的過程。“蛇人”的另一個副業是賣蛇藥,凡是遭過蛇咬的人,將“蛇人”提供的藥粉放在棉布上蘸以蜂蜜或者牛奶,每月在傷口上敷兩次便可痊愈。
在神秘而古老的印度,有一種古老的手藝就是耍蛇,在蛇人部落中有蛇廟、蛇村、蛇舞、蛇船賽,人們都有自己的蛇,那些盤在身上的蛇,隨著耍蛇人的笛聲,翩翩起舞。在傳統中,不會捕蛇的年輕人是不可以結婚的,每年還會有蛇節。
印度人的蛇文化由來已久,就是“舞蛇”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千年舞蛇文化正面臨消失。但時至今日,前往南亞各國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東南亞的泰國、等地方觀光的游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渾身纏滿了蛇的印度流浪藝人以及耍蛇人。他們身上的蛇能伴隨著笛子發出的樂聲翩翩起舞,為主人帶來收入。在舞蛇者的身上根本看不到恐懼,完全是陶醉其中的那種快樂。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尤其在印度,蛇類在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視蛇為“神”的化身,而眼鏡蛇尤受崇敬,被稱為“努拉盤布”,即“善蛇”。
在虔誠的印度教教徒眼中,蛇并非動物,而是通人性的靈物,眼鏡蛇被認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化身。在克諾所斯宮殿遺址挖掘出的“舞蛇女神”,距今已有3600年。她雙手自由伸展,各握著一條蛇,身著華麗的長褶裙,袒露著胸前的乳房。
有人說她是大地之母的象征,欣欣向榮;也有人說蛇的生命力頑強,舞蛇女神代表著不朽的生命;還有人說蛇的繁殖能力強,舞蛇女神能使子孫昌盛,人口繁茂。
上千年的歷史讓舞蛇者們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歷史上的舞蛇者不斷遷徙,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沒有分治前,從現在印度的加爾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見到舞蛇者的足跡。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專門劃出一塊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讓這個傳承了上千年的藝術形式得以延續。在巴基斯坦,舞蛇是合法的行為。但在印度,獵殺或者利用爬行動物謀生都是被嚴格禁止的。
本文標題:“蛇人”部落是什么種族?你知道他們的獨特的習俗和儀式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