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人都只知道這一天可能有鬼出現,其實還有很多感人的傳說故事。那么,鬼節的傳說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跟小編看看吧。
目蓮救母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后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后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歷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地藏菩薩
關于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
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
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送羊節
農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寒衣節的傳說
關于“寒衣節”的來歷,各有千秋,說法各一,最經典的說法源于“孟姜女”的民間故事傳說。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萬里長城。
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墻之內。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里。
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體,并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在濟南市長清境內的長城村邊就有孟姜女哭倒長城后自盡的紅石江(過去這條河不叫紅石江,因為孟姜女投江后,河水變成了紅色,就給這條河改名為紅石江)。
當地孟姜女的傳說有近代出土的碑刻為證,以及百姓的口碑相傳。1958年前,村里還有孟姜女廟。
只可惜孟姜女廟在“文革”期間就被毀了,當年廟毀得片瓦不留,好在后來在村里有人找到了一塊有歷史見證價值的石碑。
本文標題:中國的“鬼節”的來歷,鬼節的傳說有哪些?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