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喪葬習俗總結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喪葬習俗是幾千年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改革開放后人們的世俗觀念有所改變,舊的習俗已被新的習俗有所取代,但還保留一些內容。

de8e61da8d4350c6d0f36706186bc64c.jpg

喪葬習俗世代沿傳,其過程相當的繁雜,且封建迷信色彩濃厚,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養老送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義務和美德,但有的人為了講排場、好面子、比闊氣,不惜耗費巨資,大操大辦,勞命傷財,大可不必,故而研究傳統喪葬習俗,必須從勤儉節約,破除封建迷信,改進治喪習慣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靖江老岸地區辦白事分請陰陽生看“日子”和不請陰陽生“看日子”兩種,如果看日子的話,陰陽先生根據亡者的主要家庭人員的屬相用天干地支演算定好日子,一般是4—7天出喪,如果不請陰陽先生看日子就是3天,民間的說法,3天內無忌。喪葬大體有幾個程序:

一、入殮前的準備

1、發喪號。病人咽氣后,首先用一個水碗里放一枚小錢(鉛角子)放到門外屋檐下(意思是告訴其他來看望的人病者已逝),再把亡者床上帳子被褥甩到屋檐上或圍墻上暴曬,名曰“喪號”,實則消毒。

2、穿衣凈身。請當地有經驗人為亡者穿衣整容。首先用一塊新毛巾或一塊白紗布用半盆溫水給亡者從頭到腳“凈身”(意思是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孽”,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宗收容)。再把凈身的水潑在屋外的場上,把凈身用的毛巾或布掛在屋外的一棵樹上,給死者回家(回煞)的時候找到家的目標。給亡者穿壽衣,上身穿五件衣服,下身穿三條褲子,這叫:“三腰五領”。所有五衣三褲要一起套好一起穿上,所有衣、褲、鞋 、襪、帽必須都是新的,衣服不能釘紐扣,褲子不系褲帶,腰和褲子要另用帶子系,民間意思是“帶子”,帶子,后代有子。在穿壽服的過程中不可以和死者手接手,是用一根紅帶子或其它繩子系在亡者的手上一起拉出,民間認為用手去接亡者的手是晦氣的,隱喻為手拉手要一起走。亡者的所有服裝里面不能有帶毛的或帶皮的衣料,如有,亡者來世不能投人只能變成畜生。在衣服全部穿好后,再用白錢紙或毛巾掩住亡者面部,叫“遮尸蓋臉”。

3、報喪。老人死后,兒子、媳婦必須分別往舅家、娘家磕頭報喪,而后方可回來承服(戴孝)。其他遠親,請鄰居前去送信。民間還有“長子不出門,獨子不報喪的習俗”,須在家守靈兼向上門悼念者磕頭還禮。舉喪期間,孝子見人都要磕頭,媳婦、女兒對前來悼念的要哭喪。同時,還得注意:女兒家奔喪的第一扎紙不能燒化,到斷七的時候才能燒。報喪的人到亡者的遠親家送信,必須要吃上一點東西或一杯水,不能空著肚回來。現在已經便捷多了,對遠房親戚也可以打電話報信。

4、搶忙材(做棺材)。改革開放后,移風易俗,人們的思想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絕大多數都不用棺木都是租用殯儀館的冰凍棺材,但還有少數的一直在用棺木。人咽氣仙逝后立即請木匠6至8人選料、放料、做棺木,按家庭條件分為高、中、低檔。高檔的選用優質杉木整羅心,蓋頭三塊,幫子三塊,底3至5塊,前后和頭也是3塊都是逢單不逢雙,做棺木木匠不用尺子量都是用手虎口量,棺木的兩邊裝4個響圈,連亡主牌位一起做好。棺木做成后對棺木進行油漆,里面漆紅的,外面漆黑的,有條件的還要裱和頭。

5、亡者咽氣后,家屬請來陰陽生“看日子”定入殮、出殯的日子、時辰、墓穴的地方及方位。請來道士開七單,念發路經、夜經、做紙牌位,民間傳說不請道士念發路經,亡者的鬼魂要被小鬼們捆綁在那里不得走。

6、亡者咽氣后,家屬請來主持者及專業人員和鄰居親朋好友來做孝布(白帽子、黑袖套、白丈巾、白孝衣等),第一個圓頂帽是做給長子的,光翻邊,亡者的親男嫡女帽子上都要訂七根麻,白鞋子的前面是訂一塊白布及七根麻,后跟上訂塊紅布。做亡者棺木里的被子,在民間的習俗里,入殮的被子一般用“綢子”,諧音“求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孫,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的諧音為“斷子”,唯恐因為這個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煎打狗餅,用長子的頭發和面粉煎七個燒餅,五個穿在紫荊樹條枝上,兩個扔在屋外(一個給天狗吃,一個給地狗吃,民間傳說陰間多惡狗,亡者去黃泉的路上如遇到狗咬,扳點餅子喂給它吃,狗子吃了頭發餅就會卡在喉嚨口和牙齒縫里,亡者就可以脫身)。紫荊枝民間傳說陰狗是怕紫荊條的,鬼怕桃條的。請人制作“喪棒”,用一根竹子,不管有多少親男嫡女,通常情況下最粗的一端給長子,長度5—7節,其余按子女多少分節數只能逢單不能逢雙,孫子輩用楊青條,青竹棒或楊青條的中間用黃錢紙包扎。攪稻草繩,兒子、兒媳、女兒每人一根系在腰里的繩子。攪的第一根并且最粗的給長子。做一個三聯冠,三聯冠的兩邊系一根白線,線上系棉團(亡父,子系左耳,亡母,則反之),三聯冠的后面用麻片做一尾巴,民間的意思用棉團就表示家人的死亡是最大的事情,外面天大的事都把耳朵用棉團塞好不去管,表示對長輩的一片赤誠之心。包灰包,用干散石灰,根據亡者的年齡,有一歲包一個半斤左右不等的灰包,待入殮后鎮棺之用,還有一個放在家里“漲囤”。搭尸棚,由主持人召集辦喪人員,在院內搭設靈棚,供前來吊孝者祭奠、擺放紙扎、花圈、休息、用餐、等。

二、入殮

1、披麻戴孝。以上準備工作結束后,亡者的親男嫡女就要穿上孝衣孝鞋,戴上白帽子、丈巾。女兒還要戴上扎眼布,跪在死者的四周嚎啕大哭,不停地的燒紙錢,叫哭喪或哭靈,哭喪儀式貫穿在整個儀式的始終。從亡者咽氣的第一天到結束,亡者的親男嫡女要向前來祭奠的人發孝布(白帽、丈巾、黑袖套,如孫子輩以下的還要在帽子上點一點點紅)、下禮(磕頭),女兒或兒媳等人還要哭靈,這才表示對死者的孝敬和對祭奠者的尊重,如探喪者前來時沒人哭就會感到忌諱。

2、先將棺材移至堂屋地上,棺材內要裝好所有鎮物(灰包等),由主持召集幫忙者將亡者的尸體攙入棺材內,移尸時不讓亡者尸體碰到門框,說是亡者挨著門框,子孫后代難發 。用一塊瓦片放在房門檻上,由長子捧住死者的頭,幫忙者攙亡者的身子、腳。出房門時長子一腳要把瓦片踩碎,表示碎碎平安(取歲歲平安之意)。如果亡者在其它的偏房,要用順風(傘)遮住死者的臉部(亡者不能見天日),如亡者死在外面的不能從正門進而要從后門進。亡者尸體放入棺材內,孝子們和幫忙者把亡者所喜愛的生活用品如木梳、鏡子(鏡子敲碎)、扇子、手帕等放進去,亡者一手抓打狗餅一手抓桃條。然后在堂屋正中間放兩張木凳且前面凳上墊兩塊磚頭,然后將棺材攙上叫“上凳”,再將亡者的頭、腳、身擺正,然后蓋上棺蓋。停放棺木亦有講究,如果亡者是男性死后即可坐正,停放棺材時應放在正中;假如是女性,丈夫健在,停放棺木時放在堂屋正中稍為偏右;如果丈夫先去世,女性死后亦可坐正。

3、布置靈堂、靈桌。移尸入殮結束后,馬上安置靈堂、靈桌。棺材前面放一張長方臺子,臺子上放上供品、香爐缽、點上香燭(香燭要一直點到出喪不能滅,叫不斷香火)。從入殮后至發喪期間所有孝子晝夜守靈,輪番上香燒紙盡孝,同時棺木前后各點一盞燈,叫長明燈。燈內注食用油或香油,用燈草或紗頭做燈芯,一直到出喪都不能滅。棺木上兩邊寫挽聯,棺木前和頭正中貼上道士寫好的頭帖,再放上亡者的遺像,棺材下面鋪一點稻草,放一條被子,是孝子孝女們守靈時休息的,草繩放在棺材上面,青竹棒、楊青枝放在棺材下面。

三、開喪祭奠

1、開喪這天由喪事主持人負責派專人接紙、接花圈、收人情記賬。娘舅家的供品放在第一排,即使娘舅家的供品晚到也要把位置留在那里。供品有整豬或半片豬(豬頭朝外)、魚、雞、鴨(頭都是朝外,動物都只能是一只或一條不能逢雙,意思是此事就一次)。在開飯之前子女麻衣重孝,孝衣、帽子、丈巾、扎眼布、青竹棒、草繩全副披掛。長子不出門,專門給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還禮,跪在棺木左邊(上首),其余的孝子孝女都在喪棚外迎接親朋好友向他們下禮,由長嫂發孝布、孝帽。親朋好友吃完喪宴后,如果亡者是高齡,兒孫滿堂,正常死亡,吊唁的人都要拿碗一至三個并不能空碗,放點飯菜或供品。音樂隊繼續表演節目。

2、飯后由主持人安排長子討五谷。長子麻衣重孝,帶抽屜,由專人陪同到村民小組的每家每戶討五谷。每到一戶門前,不能進人家的家門,陪同者高喊:“孝子討五谷”。長子必須是跪在青竹棒上,在該戶的門外等候人家賜谷。

3、請人挖墓穴,由主持人帶4—5人,帶香燭紙馬、魚、肉、雞蛋,到陰陽先生看好的墓地,先敬土地公公,待敬完后,按陰陽先生事先釘好的喜樁,開挖到位。

4、化尸草(燒床材)由主持派人把亡者的所有衣服、褲子、鞋子等日常用品,用亡者褲子存紙,打包,帶一個浮華(稻草巴子)齋孤飯碗里放兩塊肉,子女們麻衣重孝,每人手里拿一支香,送至三叉路口,由專業人員把所有的物件堆在一起用散石灰圈一個大圈表示其他小鬼搶不到,孝男孝女及親朋好友都跪在四周大哭,主持人把齋孤飯碗一下摔碎,把手里的香都扔在尸草里燒掉。接下來上廟,先敬土地公公,敬好后用一枚小錢跌召,問亡者要誰背,再把帶去的浮華(稻草把)駝到背上到燒床材的地方轉三轉把草巴燒掉,所有人員回家的時候都不能空手,要到人家地里帶一把青菜、蘿卜、蔥等,回去放在死者棺材面前。

5、炒五谷。炒五谷是幾千年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人去世了,都要炒五谷,一是意味著子孫五谷豐登,二是逝者的口糧已經帶走,在炒的過程中只能往前炒不能往后退。一邊炒一邊唱,一炒金、二炒銀、三炒聚寶盆、四炒事事如意、五炒五子登科、六炒六六大順,七炒七子包團圓,八炒八大神仙,九炒九連燈,十炒十皇殿。開倉:小麥炒得黃又黃,一肩扛了上磨房,叫(雇)只花船往家裝,裝到御花園里開糧行;黃豆炒得黃又黃,一肩扛了不上磨房,叫只花船往家裝,裝到御花園里開磨油行;元麥炒得黃又黃,一肩扛了上磨房,叫只花船往回裝,裝到御花園里開糧行;棉籽炒得黃又黃……(五谷:小麥,黃豆,蠶豆,玉米,棉籽等)炒好后每人都要吃一點,表示吃了五谷不生災。接著做五角袋,五角袋只能一根線做成不能打結,同時做一個順風(紙做的傘),把做好的順風,五谷袋放在棺木前和頭的喪桌上,把炒好的五角放在斗里,里面放一把秤(表示剩剩有余),道士寫的紙牌位也放在斗里。

6、晚飯后子女們繼續守靈,女兒、兒媳要哭更(提更)。

四、出殯落葬。

通常情況下,在陰陽先生看好的吉時前兩小時,抬棺材(這里稱抬重)的人員吃抬棺材飯,由長嫂給抬重的人發孝布,孝男孝女下禮,兒女們把準備好的香煙、喜錢包拿出來,抬重的總共要16至20人左右,8人抬棺材(稱8仙)一人買路,烘坑4人,扛凳的2人,在家打掃及其它事情的4—6人。

1、移材。移材前由幫忙者即抬重的人員,協助孝子撤掉靈桌供品和所有紙扎、挽帳、花圈等物品,以便順順當當地從靈堂抬出棺木。由孝子抽掉棺材下面的磚塊,打開棺材蓋,孝子孝女們從亡者的腳向前看,轉三轉看三下,孝子孝女們出靈堂,跪在門外由幫忙者撕下央狀,棺材要動三次。“八仙”把棺木移至門外,放在原來的兩張凳子上,即移材結束。這里要說明的是移材的時候,對陰陽先生看日子所忌的屬相的人要回避,站到其它人家的地方,否則要犯晦氣,棺材到了門外就沒關系了。

2、抬棺出殯。所有孝男孝女都跪在棺木前,哭聲震天,抬重的人開始做扛,一般都是做高扛,前面4人高一點,后面4人矮一點,8人起扛喊著專業號子。買路的走在棺木前面撒白紙錢買路,棺木后面由長子捧斗走第一,再按大小排列,花圈一并帶走。路上要歇三歇方能將棺材抬到墓地,歇的時候,子女要跪到棺木前面。

3、落棺安葬。棺木到了墓地處由買路人用紙錢對其他墓穴化紙和鄰,表示向其它墓穴打個招呼多了一個人來了。抬棺木的人進行烘坑,用豆桔和帶的榆(余)材進行烘坑(到陰間不怕冷),用帶去的旺盆,把榆材拉出來,放在旺盆里。在坑內投放5枚小錢,四個角及中間各放一枚民間傳說的墊背錢,死者到了陰間不愁沒錢用。

一切準備就緒開始落葬(登位),由抬棺木的人把棺木慢慢移到墓穴里,由4人抬起棺木,8人用繩子慢慢往下放,下移到位,子女及送喪的親朋好友沿墓穴轉三圈,一邊轉一邊拾泥塊往棺木上扔,圈子越跑越大,到第三圈時孝子孝女把青竹棒、稻草繩、三聯冠、楊青枝都丟在墓穴旁。隨后,長子拿遺像,捧斗走第一,媳婦拿旺火盆,其余人按大小順序往回走,不能向后看,不能走原路,跑得快,發得快。要到家門口的時候,由留守在家里的人用小麥桿草燃燒火把,俗稱“旺把”,每人從火上跨一下,表示驅晦氣。到家里由留守人在地上放一長梯(步步高)每個人從梯子上走過表示步步高升,幫忙的人把亡者的遺像、牌位,放到靈床臺,靈床臺上放上糖茶、面糕,每個人拜了以后,每人喝一口茶,吃點面糕(表示甜蜜蜜,步步高),把亡者的木牌位敲一下,警示亡者以后不要作弄人。

送喪的人回家的同時,抬棺木的人在墓地準備埋土,把五角袋、飯碗伏放在棺木大和頭前,合穴的要用過橋板放在兩口棺材的上面,用兩雙紅筷,兩碗湯圓,表示兩人在一起團團圓圓,放鞭炮,再把墓穴填上土,墳做了基本差不多了,再把花圈放在墳上,青竹棒、草繩、楊青枝、三聯冠都放墓穴前。所有幫忙者的用具都貼上紅紙,還給人家。然后由子女進行挑墳,挑墳結束后,插上飄山紙。用五樣菜(魚肉等)進行燒供,如果亡者的兒媳或女兒懷孕這個墳要用白紗網一下(傳說不然的話墳要開裂)再者上墳時要哭,越哭得兇越好,不哭下一代可能要生啞巴。然后由長子用道士扎好的紙燈籠晚上送火三天。

禁忌如下:

1、年歲高的亡者,如子女先亡的,開喪時來賓不可把碗拿回去,否則不吉利,死在外面的尸體,不可以從前門進,只能從后門入。

2、如果是重喪日出殯,移材出殯時要用鏡子照住,意思是雙棺材出去了。

3、如果亡者意外死亡,或生癌癥、怪病的,移殯時要用鋸子在大門檻上鋸三下,表示下代不這樣子了。

喪葬習俗作為一個古老的文化形式至今尚有部分項目被延續下來,改革開放過后,從傳統的風俗習慣,逐步向新的習俗過渡,如現在已不大用棺木了,亡者進行火化,有的地方不做墳了,改立墓碑。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622
本文標題:中國最古老的喪葬習俗總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