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英國出了一部關于印度德里公交輪奸案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今年6月,BBC出了一部關于日本強奸文化的紀錄片《日本之恥》。
兩部紀錄片片長都在一小時左右,因為所述事件有很大的共性,所以不妨可以放在一起來看。
不僅這兩個個案的發展讓人震驚,它們所反映出的在本國普遍存在的思想觀念更是讓人不寒而栗。
看罷這兩部紀錄片,我們不禁思考,這僅僅是日本之恥,或印度之恥嗎?
< 一 >
“我們有最棒的文化,在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女人的位置。”
喬蒂辛格,是一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她名字的含義是“光”,她是全家的希望,是幸福的未來。
喬蒂雖然家境貧窮,但父母的思想觀念并不落后。他們賣了為喬蒂攢的嫁妝,供喬蒂學醫。喬蒂一邊上學,一邊打工交住宿費。
2012年12月16日,完成了學業即將實習的喬蒂,想要放松放松,和朋友去看一場電影。
晚上八點,看完電影的喬蒂和朋友搭順路的巴士回家。在巴士上,朋友被暴打,喬蒂被車上的六個人輪奸。他們甚至把鐵棍伸進喬蒂的下體,扯出喬蒂的腸子,喬蒂全身上下全都是傷。
事后,他們把喬蒂和朋友扔在了路邊。在被送往醫院后沒幾天,23歲的喬蒂永遠閉上了雙眼。她的人生才剛剛露出曙光就熄滅了,一家人的精神支柱就此崩塌。
這一暴烈的事件激起了很多人的憤怒,事發第二天,很多學生們聚在一起游行示威。他們只是想為被害女性爭取權益,卻遭到警方粗暴的鎮壓。
因為事件性質惡劣,且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爭議,所以案件的五名罪犯被判死刑。
即便是在監獄里,在采訪中,他們也絲毫沒有悔意,他們認為自己的做法沒有錯,他們堅持有錯的是女孩,他們只是在教訓她罷了。
其中最小的罪犯才17歲,還是未成年,他被判在少年監管所服務三年,2015年已被釋放。
德里公車輪奸案的發生讓人震驚,但事發后各方的態度和印度的社會觀念讓人心生憤怒和悲哀。
罪犯說:一個體面人家的女孩不會晚上還在外面閑逛,對強奸而言,女人比男人責任更大。她應該安安靜靜地接受強奸,而不是反抗。
罪犯的辯護律師說:如果自己女兒做出諸如未婚先孕這樣丟人的事,他會一把火燒了她。
未成年犯罪方面的領導說:公共意見不是任何定罪的原因,這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在案件中呈現的對男人判罪,這不是印度歷史的精神。
在印度,每20分鐘就有一個女性被強奸。但是在監獄里,即使有200個強奸犯,最后被判刑的可能只有12個。
在印度,因為重男輕女的觀念嚴重。小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了輕視女孩的思想。因為男生比女生重要,所以男生可以對女生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強奸成了男性宣告男性權威的方式。
在這種觀念里,男性可以規定女性應該怎樣或不該怎樣,這是屬于男性的權威,女性不該因此反抗。
當這一觀念成為社會主流,再惡劣的事也變得“合理”,甚至“合法”。
< 二 >
“拒絕就是拒絕”的概念已在美國和英國普遍建立,但在日本,“拒絕就是同意”。
伊藤詩織,2013年在美國學新聞,并在一家酒吧勤工儉學,在此她認識了日本知名記者山口敬之。
2015年,詩織在找實習工作時向山口敬之詢問關于實習的事,山口說臺里還缺一個制作人的職位,可以約時間聊聊。
在酒館他們喝了酒,意識模糊的詩織被山口敬之帶到了酒店。他性侵了她,她選擇了報案。
在日本,女性警員只占8%。處理詩織案件的全是男警察。警察在審理強奸案件時,會用一個仿真人偶模擬事發經過,并一直照相。
這種審理方式對受害者而言無異于是二次強奸。因此,大部分受害者都不會選擇報案,他們不想一遍遍被迫回憶,他們只想盡快忘記。
被告山口敬之不僅是日本知名記者,更是為首相安倍撰寫自傳的作家,和首相私交很好。
所以即使有錄像有證人有證據,山口敬之并未被逮捕。無路可走的詩織選擇了公開指控。
面對詩織的指控,山口全都予以否認。他承認詩織確實說過把她放到車站的話,但他為了她的安全著想才把她帶到了酒店。他說當時對方是自愿發生關系的,并且兩人當時都喝了酒。
公開指控后,詩織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一些群眾罵她不知羞恥,一些群眾覺得她是在撒謊,有意抹黑山口,他們罵她婊子、妓女,甚至把她全家人的信息都曝光在網絡上。
因為山口和首相的私交很好,所以這件事難免要沾上政治色彩。
議員們在電視上公開質疑詩織的行為,反對黨也拿此事質問首相。伊藤詩織的家人被威脅恐嚇,家里甚至被人安裝了隱蔽攝像頭。
詩織要求重新調查的申請被駁回,提起的民事訴訟也被駁回。發言人表示,針對此案,警方不會再進行調查。
而山口敬之則宣布重回工作崗位,繼續任職記者。
日本雖然是一個充滿性暗示的國家,但輿論對性侵很避諱。主流觀念認為被強奸是不光彩的,被性騷擾是經常存在的,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公之于眾。
在學校,學生們的性教育缺失。11%的人認為喝酒是對性行為的許可,63%的人認為親吻是對性行為的許可。
當高中女生遇到有男生掀她們的短裙或對著她們打飛機時,她們早已習以為常,并不認為這是犯罪。
而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色情雜志中,不乏對強奸和角色扮演的幻想。在很多A片中,“拒絕就是同意”。這些不良誘導都會成為男性性教育的來源。
在日本的法律上,只有別人攻擊你,你在反擊的時候受傷,才構成犯罪。 如果性行為發生在兩個認識的人之間,那就不存在強奸。如果還喝了酒,就完全和強奸無關了。
如果你在事發時沒有哭喊著求救,法官會推定你是自愿。但事實上,人們面對強奸第一反應都是不知所措的恐懼。
日本有關強奸法的修訂一百多年來未曾改變 ,強奸罪的最低刑期甚至短于盜竊罪。
因為伊藤詩織的事件被廣泛熱議,日本議會對強奸法案進行了修改,法定最低刑期從三年增至五年。
< 三 >
“我覺察到了一絲改變,而所有的改變都要從人們的行動開始。”
這兩部紀錄片中,最感到不寒而栗的,是一些女性對同類遭遇的漠然。
在《印度的女兒》中,一名罪犯的妻子說:
我很確定我丈夫不會做這種事。德里會不再有強暴發生嗎?你們要絞死所有強奸犯嗎?女人被他的丈夫保護著,如果他死了,誰來保護她,她該為誰活著。
在《日本之恥》里,一名政府女議員說:
她(伊藤詩織)作為一名女性有很明顯的問題。只要你在社會上,就會經常經歷(性暴力)。這是自然,事實就是如此。我認為男性才是受到巨大傷害的一方。
與其說她們麻不不仁,不如說她們從小被這樣的社會觀念熏陶,早已自我矮化或自我物化,早已認同男性權威對自身性別的不尊重,早已放棄了對同性遭遇的同理心。
這兩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在亞洲國家根深蒂固的“恥感文化”,讓我們看到了難以改變的殘酷現實,但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微光。
在《印度的女兒》中,事件發生后,人們聚集起來爭取女性自由和女性權益,要求重判罪犯。
在《日本之恥》中,雖然有人把詩織當做恥辱,但也有人把她當做英雄。支持她的人們會給她寄卡片,上面寫滿了鼓勵她支持她的話。
一個被性侵卻沒有報案的女孩,表達了對詩織做法的敬佩:
一滴水改變不了什么,但聚集起來,它能形成海嘯。
我們越是增強這種意識,就越能獲得更多幫助。
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正確的體制,此類犯罪將會減少,不是嗎?
詩織的全家人都很反對詩織公開指控,詩織的妹妹說:為什么一定要你做呢?
詩織在公開指控時說:
這件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此無動于衷,不對法律作出修改,不改變針對這類犯罪進行調查的方式。難道不是在對這類案件的熟視無睹嗎?
我想通過這件事,為未來伸張正義。
本文標題:《日本之恥》:怪不得看日本的片子女的不停喊雅蠛蝶,原來是這樣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