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初為什么要簡化漢字?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因為當初有一個錯誤的思想:認為拼音化才是人類文字發展的唯一方向。

中國漢字簡化分為兩個階段,即:新文化運動到建國前的思潮,建國后的簡化行動。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早期的文字也都是從圖畫發展而成的象形會意文字。

圖片.jpg

隨著時間的發展,世界各大文明當中,除了漢字以外,其他都發展成為了表音文字。

一、1949年建國以前的漢字拼音化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在中國知識分子眼中,中華文明的優越性毋庸置疑,包括漢字在內的一切,都深深影響了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然而,1840年以后的慘痛事實,打碎了關于中華文明無比優越的幻想。

知識分子群體痛定思痛,開始反思中國為什么落后這個問題。

他們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歐洲人只要學習26個字母,而中國人要學習數千個漢字,太浪費時間太難了。

于是,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開始有人提出逐步廢除漢字,向拉丁化發展的呼吁。比如,國學大師錢玄同認為漢字難認、難記、難寫,不利于普及教育、發展國語文學和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極力主張徹底廢除方塊漢字。

圖片.jpg

此外,其他新文化運動主將胡適、魯迅、瞿秋白、蔡元培、陳獨秀等人也都主張逐步廢除漢字,認同拉丁化才是漢字的出路。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曾經推出了第一批簡化字方案,不過在考試院長戴季陶等人堅決反對下,1936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

二、1949年以后從上而下的簡化漢字運動的兩大原因

1、把漢字簡化看作是拼音化的前一階段

1950年,斯大林說,全世界都是要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全人類的語言文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

1949年建國的主要領導都是在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影響,無疑也很認同漢字拼音化的發展方向。

圖片.jpg

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動漢字簡化改革。當時,認為不能一步到位發展到拼音化,所以中間要加上一個簡化字的階段,從而創造漢字內部利于拼音化的條件。

2、簡化漢字為了掃盲需要

除了拼音化這個理想,還有一個現實需要是掃盲。1949年,全國人口中,有80%的文盲,總數大約3.2億。這樣一個龐大的文盲群體,顯然不符合迫切希望中國早日擺脫貧窮落后的需求。

于是,通過大力推廣簡化漢字來掃盲成為舉國上下極力推動的政策。

不過,漢字的簡化和拼音化方案曾引起不少質疑和反對,多數人在被扣上“對文字改革進行惡毒的攻擊”的大帽子,劃為“右派分子”。

今天,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們對漢字的認識再次獲得修正,未來,繁體字的命運不管將會如何,希望我們的后人都不要忘記這些優美的漢字。

圖片.jpg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720
本文標題:中國當初為什么要簡化漢字?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