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新娘子嫁到夫家的時候,所有的錦被都是用一張凳子抬進婚房的。這張凳子不同于其他的凳子,它比較寬,大小可以做兩人,也可以用來躺著。平時這張凳子就放在床尾,有點我們現代人床尾凳的感覺。而這凳子也有個別致的稱呼——春凳。
古代人遣詞造句比較隱晦,“春”這個字除了字面上的意思,還有一層曖昧的情趣意味,古人關于床笫之事,常用“春”一字來影射。比如春宮圖,春宵一刻等等。那么這張小小的凳子到底是為什么叫做春凳呢?難道真的別有他意嗎?
說到春凳,首先要說的就是和春凳搭配的春床了。春床顧名思義就是結婚用的床,春有開始和祝福的意思,也暗示著繁殖季節的到來。春床基本上也是選用香椿木制成的,古人對于香椿木有著特殊的偏好,長在院子東南角的香椿木是極好的,最好還是兩棵并立的香椿木,寓意就更加吉利。長在野地之中的香椿木,一般人家是不能拿回來做床的,害怕把野地里的臟東西帶回家中,反而給新婚夫妻帶來不好的事情。
春床的設計比較講究,不僅有頂棚,還有床邦,也就是床四周高高的床沿。目的就是婚后小夫妻倆有了小孩之后,防止小孩從床上面掉下來。而春凳相對來說就比較低調了,四條腿,造型簡單,不大不小正好可以放在床尾,平時走過路過也不會太在意。要知道古人小孩子多,一旦生了二胎三胎,夫妻兩想要親熱一下就很不方便。這個時候,春凳就派上用場了。
為了和床相匹配,春凳卻是大多數也是椿木所制,作為古代女子的陪嫁之一,春凳怎么可能就是一張凳子這么簡單,難道男方家還缺一張凳子給媳婦兒坐不成?自然而然春凳也是男女之事的象征。明清的小說之中也多有提起春凳,大部分也是作此用途,可見大家的猜測并非全無道理。
在古代,女子在閨中接受三綱五常的洗腦,很多姑娘在揭開蓋頭之前連自己的丈夫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更別說在結婚之前受到良好的性教育了。甚至有說法,娘家會將春宮圖放進女子的三寸金蓮之中,沒想到嫁了人之后,連一張凳子都有這么多套路。不過古話說得好“床頭吵架,床尾和”,大概就是說的床尾的春凳吧。
本文標題:在古代床尾凳為什么叫“春凳”?難道真的別有他意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