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俗中的“出殃”和“還家”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在農村傳統白事中,有很多至今說不清楚的風俗,,就來說說這種現象。

說實話,小時候膽子小,很怕聽到這類說法的,覺得有“鬼”。尤其有一次,大概是上初一那會兒吧,下晚自習回家,我在一家剛下葬不久人家附近的路上看見“鬼火”,讓我特覺得迷信。

圖片.jpg

(下葬)

我的鄰居出來后,見我嚇得直跑,還問我看見什么了。那“鬼火”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是吸煙的人,可我喊了根本沒有反應的。夜晚從此不敢在那戶人家房前屋后走動,至今回老家都還有這忌諱。

我對民俗的好奇,也就是從這開始的。

在過去農村喪俗中,大大小小的忌諱有幾十樣,比如人下葬以后的“出殃”說法。

謂為“殃”?災煞之氣。這殃氣如一股濃煙一樣,會傷害人。下葬以后會從原來停放尸體的地方冒出來,殃氣沖到了人或樹木作物,會生病枯萎而死亡——現在口頭語“遭殃”,就是這么來的,可以“出殃”迷信之久遠。

圖片.jpg

(殃榜)

殃氣何時冒出來,是可以預測的。在請陰陽先生開殃榜時,會在七單上寫明出殃時間。在出殃時間,全家人要到別屋內關門躲避。為了讓“殃”趕緊出掉,會在停尸過的房子大門邊上,靠一根很長的蘆柴或竹桿,據說殃氣會沿著蘆柴上沖,不致四散傷害了家人或鄰居。

因為有這說法,所以在農村的大門兩邊是不能放蘆柴或竹桿一類,否則不吉利。

這“出殃”說法是否有道理?自然是說不清的。但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在農村,每家每戶房前屋后都栽有樹,有的喪家會出現某棵樹莫名其妙地枯死,而別的樹都長得好好的。這現象怎么解釋?

圖片.jpg

(喪家)

人下葬后,喪家除了要“躲殃”, 還要當心“死鬼還家”,過了這兩件事情,就平安了。

傳人死后,隨著棺柩下葬,離開家的亡魂,還會再回家看一次,這就是俗話說的“還家”。

亡魂什么時候還家?陰陽先生也會在“七單”上寫明日期,讓喪家有所防備。

亡魂還家,一般都在天剛黑時,這時候家里不要開燈,不要驚了亡魂。

亡魂還家后,會到處看看,傳亡魂摸了什么東西,什么東西就不好。所以兒女生人既想剛逝去的親人亡魂能回家看看,但又希望在家不要呆過長時間。

圖片.jpg

(民俗文化中“還家”塑像,亡人被兩陰差押著)

還家有儀式的,在院內或大門口擺一桌酒菜,兩杯酒,兩雙筷。在屋內也供一桌,供桌上擺一杯酒一雙筷。外面的酒菜是給陰差的,傳亡魂還家,會跟著兩位陰差,為了讓陰差不為難亡魂,所以要有酒有菜,好好招待。而屋內供桌上的酒菜,才是給亡魂享用的。

有的人家會在大口酒壺里,裝一個煮熟的雞蛋。這又有什么講究?雞蛋裝在酒壺里,筷子不好夾,而亡魂要吃,就會花時間夾雞蛋,這樣就沒有時間在家里亂摸。

圖片.jpg

(懷殮封棺)

亡魂還家時全家人要躲避到暗處,到了一定時間,暗處的家人會將房間的燈打開將亡魂驚走。過去還會一齊敲鑼敲盆碗什么的,將聲音弄得大大的,把還家的亡魂和陰差嚇走。

喪期內,家人還要為亡魂做一些事情。

在整個“七數里”,即49天內,在家里的供桌上,在生前一樣,每天一日三餐不斷,給亡人供上。每逢“七日”的前一天和當天晚上則要用三碗水餃祭奠,這叫“報七”。

這報七用的水餃,由孝子承辦,但在“六七”這天,則由女兒或侄女家置辦,這叫“六七換飯”。這里有一意思,生人在六十六歲時,女兒做要買肉給父親吃,即所謂“六十六,吃女兒一頓肉”。“六七”換飯,也是女兒表孝心的機會,與生人“六六吃肉”是一個民俗學原理。

圖片.jpg

(三碗水餃)

圖片.jpg

(供祭)

還有,下葬后孝子不能外出。

人倒頭后,在下葬前,孝子一刻不離開靈堂(棺房),這叫“守靈”。下葬以后,則稱“守孝”,孝子可以離開棺房了,白天可以自由活動,但夜間仍要回到原先擺棺的房間,睡在“七單”旁,這叫“伴七”。

順便說一下,整個“七數里”,對于孝子來說,有很多禁忌:一不進私房(忌夫妻同房),二走路低頭,三不能笑,四不參加娛樂活動,五遇見熟人不能先打招呼,六不剃頭,七不洗澡,八不洗腳,九不剪指甲,十不坐板凳,只能坐在地上或土塊上。

圖片.jpg

(孝子們)

過了“七數里”,就是正常的“守孝”期,這個以后再聊。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782
本文標題:農村喪俗中的“出殃”和“還家”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