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前燒紙)
在農村生活過的網友都應知道,辦喪事時會請陰陽先生,根據亡人的生卒年月日時,寫“殃榜”,推“柒單”。
“柒單”寫在一張方白紙上,出殯后,亡家會把柒單貼在原靈堂的后墻上,并把子孫釘連同扣上的青白線,釘在柒單上方,下沒香案,供奉亡人的“神主”和“柒單”——這供桌又叫“柒桌”。
注意,“子孫釘”就是收殮時,將棺蓋釘起來時使用時剩下來的一根釘子,這是有意留下的,一般封棺用4根,但買時要買5銀,留下一根,這根就是子孫釘。要說明的是,也有用6根的,那買時就要買7根。
(紅色漆畫棺)
(棺釘,考古出土,如剩下沒用則稱“子孫釘”)
“柒單”之“柒”是數字“七”的繁體寫法,現在都寫作“七單”(下文均寫作“七單”)。主要寫明三個內容:一是亡人的姓名和生卒時間;二是“七數”,把亡人死后的四十九天,分成七個時間段,即“七日”,也稱“冥七”,冥七與農歷日期相對照,叫“冥陽七數”;三是在四十九天內即在七數里孝子賢孫要履行的喪俗事宜。
這七單似一種“日程表”,相當于喪事指南,喪家會根據七單上列出的事項,開展各項活動——這就是“過七”風俗,也稱“做七”。
(清代殃榜)
與亡人生前一樣,孝子每天早中晚三次,在七桌上放一碗飯、一雙筷子,燒紙磕頭,叫“供七”。每逢“七日”的前一天和當天晚上則要用三碗水餃祭奠,叫“報七”。
從死者倒頭當天起,每7天悼念一次,要悼念7次,共計49天,這樣共有7個“七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七”。
在第5個“七日”第一天的早晨,太陽未出之前,孝子和全家老少,要在大門外設一桌供菜,圍跪在旁,面向東方哭泣,俗稱“望五七”。據說這一天亡人也在“望鄉臺”上望一次子孫后代,此后就見不到了。所以,到五七這天,老老少少,男男婦婦都要來哭祭,讓亡人望 一望。
(傳說中的望鄉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七日”風俗中,忌諱“犯七”。
何謂“犯七”,就是七日的第一天,與農歷每月的7號重合。農歷一個月中有3個七,即初七、十七、二十七。如果人死那天是農歷初七,就是“犯頭七”,如果第3個七日的第一天,是農歷逢七日,則叫“犯三七”,以此類推。
為什么忌犯七?老話說亡人“犯七”,那天會遭罪。亡魂在陰間要遭風雨水火之災。遇到犯七,孝子就要為亡人做免災代罪活動,俗稱“打七”或“轉七”。
打七并不在犯七當期,而要提前7天舉行。如“犯三七”,那在第二個“七日”來到時,就要做活動,老話說這叫“攔頭打”。
(做法事)
打七有條件的請道士來做,或者托有經驗的老人來執行。事前糊好49面紙旗和一把紙傘,備好一盆清水,一根青柳樹枝。若亡人是女性,還要準備一碗蘇木水。
在打七的當天晚上,把紙旗紙傘沿墳坡插一圈,亡人的后代沿墳轉圈,每轉一圈,親生閨女要喝一口蘇木水。
蘇木水是紅色的,味甜。本是婦科多用中藥,在《本草綱木》等中醫典籍上都有記載,能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特別對婦人血滯經閉、痛經、產后瘀阻心腹痛、血暈、癰腫都有效果。為女性亡人打七使用蘇木水,應該是思念母親育兒恩情,象征生產時所流之血。
(蘇木泡水后就成紅色的“蘇木水”,現代發現蘇木還有防癌作用)
與此同時,打七人手執柳枝,不斷蘸水向紙旗上灑,邊灑邊唱《打七詞》,這詞又叫《打七歌》,歌詞是這樣——
新死亡魂犯幾七?(參與活動的亡人家屬齊答“犯×七”)
犯×七,打×七,七七四十九面旗。
楊柳灑下珍珠米,打壞紙旗換鐵旗。
風來了,旗下躲。
雨來了,傘底躲。
火來了,水來擋。
水來了,土來擋。
子孫陽間代了罪,亡魂陰間保安康。
(農村新墳,下葬不久)
每轉一圈唱一遍,柳枝蘸水打壞一些紙旗。如此反復七次,將旗傘全部打碎緒束。也有在墳前轉七七四十九圈,每圈打壞一面紙旗,最后把紙傘打壞的——為什么要叫“打七”?就在這個打紙旗紙傘的動作上。
“打七”一般在亡人墳前進行,也可以在家中的“七單”前進行,前提是空間要夠用。如果放在七單前“打七”,要在屋中設一張小桌,上放一個裝滿毛大麥的五升巴斗,把旗傘插在斗內,亡人的后代沿桌子轉圈,其他則與墳上打七相同。
“做七”風俗看起來是一種迷信,實際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這是生人對亡人表達的一份哀思,不能以迷信論!
(供祭)
本文標題:農村中的喪事:亡人忌“犯七”,犯了要“打七”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