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故事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么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可見清明節的底蘊深厚。那么清明節的由來是什么呢,到了清明節這一天,又有著怎樣的風俗呢。其實一開始清明節與掃墓祭祖是沒有關系的,后來在發展中,才增加了這些。

清明節的由來故事

圖片.jpg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始于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十分艱苦,食物自然也十分的缺乏。隨臣介子推則偷偷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圖片.jpg

然而十九年后,重耳成為國君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圖片.jpg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了。

圖片.jpg

而關于清明節的由來還有另外一說,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么

圖片.jpg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

圖片.jpg

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837
本文標題:清明節的由來故事 清明節的風俗是什么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